在离开三门峡的最后一个上午,楚凡没有再去任何景点。他沿着黄河岸边一条废弃的老铁路慢慢走着,枕木间的野草挂着露珠,铁轨锈迹斑斑,一直延伸向远方。
6.老铁路上的沉思
这条铁路,曾是为建设大坝运送物资的动脉,如今已沉寂多年。楚凡踩着枕木,听着脚下咯吱的声响,思绪飘远。他想起了李老和他那些留在历史里的工友,想起了虢国车马坑里那些年轻的战士,想起了陈光画笔下那只孤独等待的天鹅,想起了地坑院里王奶奶那盏固执的灯火。
所有这些面孔和故事,都像这平行的铁轨,从不同的时空出发,最终在这座名为“三门峡”的城市交汇。历史、自然与个体命运,在此刻拧成了一股绳,沉重而真实。
7.意外的送别:一罐野蜂蜜
当他回到旅馆收拾行囊时,老板娘叫住了他,塞给他一个沉甸甸的玻璃罐,里面是金黄色的蜂蜜。“自家亲戚在山上养的,甜得很。你一个人走远路,泡水喝,长力气。”
楚凡推辞不过,只能连连道谢。这罐意外的蜂蜜,不像那些沉重的历史与故事,它简单、直接、甜美,仿佛是这片土地对他这个过客最朴素的祝福。
8.最后的凝望:山河入怀
背上行囊,那罐蜂蜜被他小心地放在侧袋。他再次来到黄河边,最后一次凝视这条伟大的河流。它在这里被驯服过,也在这里焕发新生;它见证过帝国的兴衰,也守护着寻常人家的炊烟。
他打开笔记本,画下了一个简单的符号:一道波浪,托着一盏灯。波浪是黄河,是奔流不息的历史与自然;灯是王奶奶的坚守,是陈光追寻的光,也是李老们曾经奉献的青春之火。
9.车站偶遇与“三门”的启示
在火车站候车时,他遇到一位本地的大学生,聊起此行的感受。年轻人笑着说:“哥,我们这儿有句话,叫‘过了三门峡,便是中原’。你从北边来,过了这三道门,就算真正走进我们中原的故事里了。”
楚凡恍然。三门峡,于地理,是黄河出山的最后关卡;于他个人,又何尝不是从北方边疆文化进入厚重中原文明的一道精神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