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医馆新声(1 / 2)

晨雾漫过青山村的竹篱笆时,林小羽正踩着木梯往医馆的梁上挂灯笼。新做的红灯笼映着刚刷过的白墙,像落在雪地上的红梅花,萧承煜站在梯下扶着木架,喉间的叮嘱碎成白汽:“慢点,别踩空了。”

“知道啦。”她把最后一个灯笼系牢,翻身跳下木梯时,裙角扫过他肩头的木屑,“你看这楹联怎么样?苏晴写的‘但愿世间人无病,何愁架上药生尘’,字比以前工整多了。”

萧承煜伸手拂去她发间的灰尘,目光落在院角堆着的木料上——那是翻新医馆用的,他特意让人从镇上运来的楠木,说要做扇雕花木窗,让阳光能照进药房最深处。

“今日能把西厢房的屋顶盖好。”他捡起块瓦片掂量着,“王婶家的男人带了几个村民来帮忙,说晌午前就能完工。”话音刚落,就见院门口探进几个脑袋,孩子们举着刚编的柳条帽,帽檐上还缠着桃花瓣。

“林姐姐,我们来帮忙!”最小的药童举着把小斧头,斧刃上还粘着松香,“师丈说劈够十捆柴,就教我们认草药。”

林小羽笑着揉乱他的头发:“先去洗手,手上的树汁沾到药草上会变味的。”她转身往厨房走,“我蒸了槐花糕,吃完再干活。”

灶台上的蒸笼冒着白汽,混着药房飘来的艾草香,在晨光里酿出温柔的味道。萧承煜靠在门框上,看她往糕上撒芝麻,发间的桃花簪轻轻晃动——那是他前日磨的木簪,簪头的桃花瓣被摩挲得光滑温润。

“李伯说学堂的先生找到了。”他突然开口,指尖敲着门框的节奏和她撒芝麻的频率莫名合拍,“是位从京城退下来的老秀才,听说懂些医理,正好教孩子们认药名。”

林小羽往他嘴里塞了块热糕,烫得他直吸气:“那正好,药房的药柜该换标签了,让先生帮忙写得规整些。”她望着窗外正在搬运木料的村民,突然想起刚重生时,这间医馆还是间漏风的土坯房,如今却要撑起半个村子的生计。

晌午的日头晒得人发困,西厢房的屋顶已盖好大半。村民们坐在槐树下歇脚,王婶端来的绿豆汤里飘着薄荷,喝一口凉到心口。李伯用新烟斗抽着旱烟,烟圈里裹着他的笑:“等医馆翻新好,就把村西头的孩子都送来,既能学认字,又能帮着晒草药,一举两得。”

“我已经收拾出东厢房了。”林小羽给孩子们分发杏仁糖,糖纸在阳光下闪着彩光,“靠墙的位置做了书架,萧承煜说要去镇上的书铺淘些医书,让孩子们从小看着。”

正说着,村外传来马蹄声。苏晴骑着匹枣红马疾驰而来,马背上的包袱里露出半本医书:“师父!京城的药商送来了新采的川贝,说比往年的药效好三成!”她翻身下马时差点绊倒,怀里的药单飘落在萧承煜脚边。

林小羽捡起药单,见上面用朱砂标着“急调”的字样,是镇北军送来的——去年平定魔域余孽时,不少士兵落下了咳疾,她特意配了润肺的药方,让药商按月送去。

“把川贝倒在竹匾里晒着。”她往苏晴手里塞了块槐花糕,“记得挑掉里面的碎渣,不然熬出来的药会苦。”

午后的药房里,阳光透过新糊的窗纸,在药柜上投下方格的光斑。林小羽教孩子们辨认草药,萧承煜则在旁边打磨药杵,木杵撞击药臼的声响里,混着孩子们稚嫩的跟读声:“这是当归,补血;那是黄芪,补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