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再续蜀汉的浪漫 > 第391章 四海波澜

第391章 四海波澜(1 / 2)

当刘备在沔阳登坛祭天,昭告天下,进位汉中王的消息,如同插上了翅膀,迅速传遍九州四海时,其所引发的震荡,远不止于许都魏宫的震怒与建业吴侯府的密谋。在这片饱经战火摧残的古老土地上,这则消息如同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了层层叠叠、方向各异的涟漪,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个阶层,每一个角落。

成都,这座被誉为“天府之国”的心脏,此刻已然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欢腾。从戒备森严的王宫到熙熙攘攘的市井,从肃穆的官署到寻常的里巷,到处都洋溢着自豪与喜悦的气氛。

街头巷尾,酒肆茶楼,人们兴奋地议论着。

“听说了吗?大王在沔阳祭天,进位汉中王了!”

“早就知道了!这才是真正的汉室正统!那曹操算个什么东西,也敢称王?”

“可不是嘛!大王仁德,取了益州,咱们的日子可比刘璋那时候安稳多了。如今称王,正是天命所归!”

“听说在汉中,把曹操的十几万大军杀得丢盔弃甲,连曹操本人都差点被黄老将军射杀呢!”各种带着夸张色彩的胜利消息在民间飞速流传,进一步神化了刘备的武功。

这种欢腾,不仅仅是因为一场大胜或君主的晋升,更是源于一种深层次的归属感与认同感。对于益州本土的百姓和士人而言,刘备集团的入主,虽然初期经历过波折,但相较于刘璋时期的暗弱和内部倾轧,刘封、诸葛亮等人推行的法治与德政,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秩序与希望。刘备的“汉室宗亲”身份,在此刻发挥了巨大的凝聚力,使得“兴复汉室”不再是一个空洞的口号,而是一个正在稳步推进、触手可及的现实。对于跟随刘备一路颠沛流离的荆州旧部而言,这更是苦尽甘来的证明,是他们信念的最终兑现。

在汉中王府内,虽然庆典的余韵犹在,但核心层已然投入紧张的工作。刘备与刘封、诸葛亮、法正等人,正在商议如何利用这股高昂的士气,以及如何应对来自曹操的政治反击和孙权那意味深长的沉默。

“主公,”诸葛亮羽扇轻摇,目光清澈而睿智,“如今我军士气可用,民心归附,然曹操必不甘心,定会挟天子以令诸侯,污我之名。我方当广发文告,细数曹操罪状,阐明我王业之正义,令天下士人知所趋向。”

法正补充道:“孝直以为,除舆论之外,当务之急乃是稳固新得之汉中,安抚百姓,屯田积谷,同时加强与西凉诸羌的联系。曹操新败,关中震动,主公称王,此乃天赐良机,若能西和诸戎,北抚关中,则日后兵出秦川,可事半功倍。”

刘备看着麾下这群文武鼎盛的班底,听着他们条理清晰的分析与规划,心中充满了感慨与豪情。从新野溃败,到赤壁转机,再到如今跨有荆益,称王汉中,这一步,他走得艰难,却也走得坚实。他知道,自己不再是那个需要四处依附的流浪军阀,而是一个真正拥有与曹操、孙权争夺天下资格的王者。

刘备称王的消息,在天下的士人阶层中,引发了更为复杂和分裂的反响。

在荆、益、交三州,以及中原、河北那些心向汉室或对曹操统治不满的士人中间,刘备的称王,如同一道划破漫漫长夜的光芒。许多原本持观望态度的名士、儒生,开始将刘备视为汉室延续的唯一希望,纷纷收拾行装,冒着风险,千里迢迢前往成都投奔。他们带来的不仅是声望,更是宝贵的人才资源。成都的学宫、府衙之中,日渐充盈着来自四方的新面孔,他们怀着“匡扶汉室”的理想,投入到诸葛亮所构建的行政体系之中,使得这个新生的王国充满了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