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判完一些基础课题,终于到了今天的核心环节。
赵老师走到会议室一侧悬挂的大幅图纸前,兴奋道:“同志们,今天我要再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我们即将诞生一条强健而精准的‘臂膀’。”
他顿了顿,等大家注意力都集中过来:“我们新建的‘高精度全自动可控气氛箱式电阻热处理炉’,已经基本建成,预计最终可以达到,甚至超越我们设计的±5°C控温水平!”
此言一出,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又一粒石子,激起了新的涟漪。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那张详尽的图纸上。
赵老师详细解释道,这座热处理炉,堪称是“红星-清华”实践基地技术积累的集大成者。
“从炉门的精准开合,到板材在炉内的输送定位,再到核心的温度控制,全过程均由我们自主攻关的‘掐丝珐琅’强电控制模块构成的自动系统完成,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人为干预和误差。”
他特别强调了炉内的保护气氛:“为了防止钢材在高温下发生氧化和脱碳,我们向炉内通入高纯度氮气作为保护气氛,确保其在热处理过程中表面质量和成分的稳定。”
接着,他指向炉体底部一个可移动的结构:“整体上还是采用了台车炉的设计方式,这种方式是大型、重型工件进出炉膛的最佳方案,提高了效率,也减少了吊装风险。”
“加热元件方面,”赵老师继续道,“我们采用了合理布局在炉膛侧壁和顶部的电阻丝和硅碳棒,通过精确控制电流来实现加热。相比目前常见的燃煤或燃气炉,电加热更易于实现精准、稳定的温度控制,响应更快,污染也更小。”
“为了实现炉内均匀的‘温场’,我们在炉体结构上下了狠功夫。极高的密封性和保温性,配合精心计算的加热元件分布,确保了热量分布的均一,这是实现高精度控温的物理基础。”
“而我们的‘眼睛’,”赵老师语气中带着一丝自豪,看向了吕辰,“正是之前突破的红外测温枪。我们将用它非接触地扫描炉门附近关键区域或板材表面的温度分布,为控制系统提供更全面、更快速的反馈,是实现±5°C甚至更高精度控制的‘哨兵’。”
最后,他点出了最核心的“大脑”:“基于‘掐丝珐琅’电路板搭建的专用控制器,是我们实现这一切的基石。它能够根据预设的加热曲线和多种传感器的实时反馈,进行PID运算,快速、精确地调节加热功率,将各种温度波动控制在设定范围内。”
听着赵老师条理清晰、充满信心的介绍,李怀德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刘星海和方教授也不住点头。
这座炉子,不仅仅是一个加热设备,它是自主创新、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象征,是打破国外技术封锁的又一记重拳。
然而,赵老师话锋一转,神色变得凝重起来:“炉子本身,我们有信心达到甚至超越设计指标。但是,同志们,一个完整的热处理工艺,并不仅仅是加热和保温。‘淬火’这个环节,如果我们不进行相应的革新,将会成为整个热处理线的‘短板’,甚至可能让我们前功尽弃!”
他用力在图纸上画了一个圈:“传统的浸入式淬火,将高温板材整体投入淬火液中,冷却过程剧烈且极不均匀。板材表面与心部、不同部位接触淬火液的先后和强度差异,会导致巨大的热应力和组织应力。其结果,往往就是板材的严重变形、翘曲,内部产生微裂纹的风险也大大增加。”
赵老师的语气斩钉截铁:“这对于经过我们千辛万苦才实现精密加热、力求获得最佳组织和性能的优质板材,特别是未来要生产的高级别合金钢、特种钢,是绝对不可接受的!我们好不容易用精准的‘文火’炖出了食材的本味,绝不能最后用一盆‘冰水’把它浇得面目全非!”
“那赵老师,您的意思是?”李怀德身体前倾,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我们必须摒弃传统的浸入式淬火!”赵老师斩钉截铁地说,“我建议,采用更先进、更可控的——喷淋淬火技术!”
他拿起粉笔,在一旁的小黑板上快速勾勒出原理图:“看,我们可以设计上下两排密集排列的喷嘴,将淬火介质以高压、均匀地喷射到板材的上下表面。”
他一边画一边解释其优势:“首先,均匀性。通过精确设计和调试,确保上下喷嘴的压力、流量和覆盖范围对称,可以实现板材双面的同步、均匀冷却,这是减少变形的关键!其次,可控性。冷却的强度,我们可以通过调节系统的总压力、各分区段的流量,甚至改变淬火介质的浓度来精确控制,适应不同钢种、不同厚度板材的工艺需求。这就像是给淬火过程装上了‘调节阀’和‘方向盘’!”
这个大胆而新颖的提议,如同在滚烫的油锅里滴入了冷水,瞬间在在场的几位老师傅中炸开了锅。
王玉书师傅首先皱紧了眉头,他搓着粗糙的手掌,语气充满了疑虑:“赵老师,您这个想法……听起来是挺好。可咱们厂,乃至全国这么多钢厂,淬火不都是这样?这么多年都这么干过来了,虽说有点变形,但修修补补也能用。现在突然要改这么个……喷淋的玩意儿,是不是太激进了?万一效果不好,或者设备出点毛病,耽误了生产任务,这责任谁担得起啊?”
郝师傅也接口道,语气带着生产一线的务实:“是啊,赵老师。这新炉子好不容易建起来了,大家伙都盼着它能赶紧产出好钢,见着效益。现在又要新建个什么淬火机,这得投入多少?耽误多少时间?咱们是不是应该先利用好这个炉子,把生产搞起来,淬火的问题可以慢慢研究改进嘛!”
老师傅们的担忧非常现实,他们习惯于眼见为实,对于未经大规模验证的新技术,天然抱有审慎甚至保守的态度。
车间里,经验往往比图纸更有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