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玩意儿操作起来极其危险,一个不慎就可能造成击穿甚至触电。
赵老师面色凝重,亲自拿起用长竹竿牢牢绑缚、前端用陶瓷环固定的测试探针。
为了安全,赵老师让所有人都退到三米开外。
“捂住耳朵!”赵老师低吼一声,示意操作设备的青工准备。
仓库里落针可闻,只有高压设备开始发出轻微的“滋滋”充电声。
赵老师双臂用力,稳稳地将探针前端,对准电路板上两条靠得最近、电压差最大的强电线路之间的釉层区域,轻轻点了上去。
“噼——啪!!”
一声短暂而清脆的放电声炸响,伴随着一道细微却刺眼的蓝色电弧在探针与釉层之间一闪而逝!
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电弧熄灭,赵老师迅速收回探针。
众人立刻围拢上去,急切地检查那处被“电击”的釉层。
光滑依旧,颜色如常,没有任何击穿留下的黑点或裂纹!
“绝缘强度,通过!!”赵老师长长地、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一直紧绷的肩膀终于松弛下来,脸上露出了难以抑制的、混合着疲惫与巨大喜悦的笑容。
“哇哦——!成功了!!”
“太棒了!!”
“我们的‘掐丝珐琅’,顶住了!!”
压抑已久的欢呼声如同决堤的洪水,瞬间冲破了仓库的寂静。同学们互相捶打着肩膀,拥抱在一起,老师傅们咧开嘴笑着,用力鼓掌。汪传志更是兴奋地一把抱起身边的陈志国转了个圈,引得一阵笑骂。
但这还不够,他们要来一次“实战演练”。
众人簇拥着这块珍贵的电路板,移步到那条老旧的生产线旁。
在“供料与对中系统”中,他们选择了一个相对独立、只控制一个红色报警灯和一个辅助喂料辊小电机的控制点。
拉下总电源电闸,确保绝对安全后,吴国华和李师兄熟练地拆除了笨重的继电器和那一团乱麻般的飞线,又小心翼翼地将“掐丝电路板”通过预留的接线端子,接入到对应的线路中。
“合闸!”赵老师沉声下令。
张涛用力推上电闸。
“嗡……”生产线部分供电恢复。
负责操作的牛师傅深吸一口气,按下了那个触发报警和喂料辊的按钮。
刹那间,那个红色的报警灯猛地亮起,发出刺眼而稳定的光芒!同时,旁边那个小小的喂料辊也平稳地开始转动,发出轻微的“嗡嗡”声。
运行持续了整整五分钟。
钱师姐侧耳倾听着电路板方向,没有任何异常的“滋滋”电弧声。
她用力嗅了嗅空气,只有熟悉的机油和金属味,没有半分绝缘烧糊的焦臭。
断电后,李师兄再次迫不及待地触摸电路板,尤其是靠近大电流路径的区域——温升正常,与之前测试时无异。
“实战演练,圆满成功!”王卫国洪亮的声音在车间里回荡,带着军人特有的铿锵。
这一次,欢呼声更加热烈,几乎要掀翻仓库的屋顶!
这一刻,数月来的艰辛、无数次失败的沮丧、日夜鏖战的疲惫,仿佛都在这块小小的、闪耀着智慧与汗水光泽的陶瓷板面前,烟消云散。
吴国华摘下他的新眼镜,用手背狠狠的擦了一下眼睛,喃喃道:“成了,真的成了……这不仅仅是块电路板,这是咱们的‘工业珐琅’!是能扛住钢厂恶劣环境的硬骨头!”
李师兄用手指近乎虔诚地抚摸着电路板上那蜿蜒的铜丝釉线,眼眶微微湿润,他提高声音对大家说:“老师们!兄弟们!咱们这条路,走通了!用最‘土’的办法,解决了最‘洋’的难题!这证明了一点,只要肯动脑筋,敢想敢干,就没有咱们中国人克服不了的困难!”
老师们欣慰的看着这帮年轻人,用力的拍着他们的肩膀。
吕辰适时地拿出早已准备好的一包“大前门”,笑着分发给在场的各位老师、老师傅和会抽烟的同学。
汪传志、陈志国和两位师姐则找来大搪瓷缸,给大家倒满热气腾腾的白开水。
“来!以水代酒!”赵老师举起搪瓷缸,朗声道,“为我们‘掐丝珐琅’电路板的首次全面验证成功!为咱们联合课题组的又一次重大突破!也为咱们所有人,在这个特殊的年关,付出的心血和汗水!干杯!”
“干杯!!”
“为了自动化!!”
“为了咱们的‘工业大脑’更坚固的神经!!”
粗糙的搪瓷缸碰撞在一起,发出并不清脆却无比真挚的响声。
温热的白开水入喉,带着一丝淡淡的铁锈味,此刻却仿佛比任何琼浆玉液都更加甘醇醉人。
欢庆过后,赵老师不忘提醒:“大家冷静一下,高兴归高兴,数据记录不能马虎。小钱、国华,把刚才所有的测试数据,尤其是温升的触感和绝缘测试时的现象,都详细记录下来。这第一块的成功是里程碑,但后续的工艺稳定性、一致性,以及更大规模、更复杂电路的制作,才是真正的挑战。”
他的话将大家拉回现实,但并未浇灭热情。
同学们立刻围拢到工作台旁,就着明亮的灯光,在这块成功验证的电路板旁,热火朝天地讨论起来。
“下次掐丝,这个转角可以更圆滑一点,减少应力集中。”
“釉料的流动性还可以再调整一下,确保覆盖更薄更均匀……”
“烧结的温度曲线我看还得微调,这次好像有点过,釉面反光太强了……”
“咱们是不是可以设计一个简易的夹具,保证掐丝时铜线定位更精准?”
思想的火花再次迸溅,每一个细节都被拿出来反复推敲,优化的方案在讨论中逐渐清晰。
这个寒冷的仓库,因着这群人的执着与热忱,仿佛变成了一个充满生机与创造力的熔炉。
这块在年关前夜成功验证的“掐丝珐琅”电路板,其意义远不止于一个技术节点的突破。
它是在物资匮乏、外部封锁背景下,中国工程技术人员自力更生、因地制宜创新精神的生动体现。
它用古老的智慧赋能现代工业,为蹒跚起步的国产自动化控制系统,锻造了一颗足够强劲、可靠且极具特色的“中国心”。
它不仅是献给联合课题组最好的新年礼物,更像是一颗在寒夜中点燃的星火,坚定地照亮着通往自主自动化未来的道路,光芒虽微,却充满了穿透黑暗的信念与力量。
夜色更深,寒风依旧在窗外呼啸,但实践基地仓库里的灯光,和灯光下那群不知疲倦的身影,却久久未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