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慰问军属(1 / 2)

1960年10月3日,农历八月十三,节近中秋。

天色微明,秋意带着明显的凉薄。

吕辰仔细将铁锅等炊具和各类蔬菜食材捆在自行车的后座和横梁上。

“走了,雨水,我们出发去会合你晓娥姐姐。”吕辰推着自行车。

“嗯!”雨水点头跟上,她今天穿着干净朴素的衣裳,头发梳成两个利落的麻花辫,背着双肩包,脸上洋溢着兴奋的红晕。

辞别家人,来到与娄晓娥的汇合地点。

娄晓娥已经早到,她穿着素雅的格子衬衫,两条麻花辫垂在肩头,见到吕辰和雨水,脸上立刻绽开温柔的笑容。

“等久了吧?”吕辰关切地问。

“没有,我也刚到。”娄晓娥目光落在雨水身上,笑意更深了,“雨水今天可真精神,快上车,姐姐载着你。”

“晓娥姐姐!”雨水甜甜地叫道,坐到娄晓娥自行车后座上。

三人不再耽搁,一起往海淀而去,不一会儿就看到海淀街道口那棵大槐树。

213宿舍的五位兄弟已然到齐,五辆自行车一字排开,王卫国、汪传志等人正翘首以盼。

“辰子!这儿!”汪传志眼尖,挥手喊起来。

吕辰三人靠近,互相打过招呼。

汪传志频频往吕辰他们来的方向瞟,显然更期待另一批人的到来。

“看把你急的。”王卫国笑着捶了汪传志一下,“注意点形象,咱们是去劳动学习的。”

正说笑着,只见五位女生说说笑笑的前来,其中一位还推着辆自行车。

正是娄晓娥宿舍的姐妹们:王明婕、李娟、高妹喜、刘春琴、万梅。

她们穿着同样朴素的衣衫,青春的气息扑面而来,瞬间让这片秋晨生动起来。

娄晓娥连忙迎上去为大家介绍。

女生们落落大方,男生们则多少有些拘谨,连一向活络的汪传志此刻也只是挠着头傻笑。

还是王明婕温柔地说了句“同学们好”,才打破了这微妙的尴尬。

人员到齐,共计八辆自行车,载着十三个年轻人和大量物资。

按照事先商定的“工作需要”分配,王卫国、汪传志、陈志国三位体力好的,各自负责搭载一位女同学。

“出发!”王卫国一声令下,小小的车队便驶离海淀镇,沿着通往香山的土石路前行。

车轮滚滚,碾过干燥的路面,扬起细细的尘土,路旁的景象映照着这个艰难年份的印记。

持续的干旱下,田野里的庄稼蔫头耷脑,玉米秆子细弱,叶子卷曲泛黄,远非往年此时应有的饱满金黄。

一些地块甚至已经提前收割,只留下短促的茬口。

远处的山峦,本该是层林尽染的绚烂秋色,此刻也蒙上了一层灰扑扑的色调,少了些水润的生机。

“唉,这天干的……”王卫国望着田野,叹了口气。

“是啊,”坐在他后座的李娟接口道,这位关中女子带着忧国忧民的天然责任感,“听说不少地方粮食已经减了产……老百姓的日子更难了。”

气氛一时有些沉重。

“同志们,别垂头丧气的!”汪传志天生乐观,大声提议,“咱们唱首歌,提提气!就唱《我们走在大路上》,怎么样?”

“好!”这个提议立刻得到了响应。

王卫国起了个头:“我们走在大路上——预备——唱!”

顿时,激昂的歌声在秋日的原野上回荡起来:

“我们走在大路上,

意气风发斗志昂扬!

毛主席领导革命队伍,

披荆斩棘奔向前方!

……”

歌声嘹亮,充满了年轻人的朝气和力量。

驱散了阴霾,大家的精神都为之一振。一首唱罢,又接上了《学习雷锋好榜样》《团结就是力量》。

女生们的歌声清脆,男生们的歌声雄壮,混合在一起,形成一股昂扬向上的声浪。

约莫骑了一个多小时,前方出现了较为集中的建筑群,挂着“四季青人民公社”的牌子。

院墙上刷着的大幅标语:“农业学大寨,艰苦奋斗创新业!”红色的字体在灰扑扑的墙壁上格外醒目。

刚接近公社大院门口,就被一位戴着红袖章的工作人员拦下了。

“喂,你们是干什么的?从哪里来的?”工作人员神情严肃,目光在众人和满载的自行车上扫视。

王卫国和李娟立刻上前。

“同志,您好。”王卫国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然后从口袋里掏出介绍信,双手递上,“我们是学生,组织团日活动,前往正白旗村慰问军属、烈属,并进行劳动学习。这是介绍信。”

李娟也补充道:“是的,同志。我们和公社的李主任都通过气了。”

工作人员接过介绍信,仔细看了看,又抬头打量了一下这群学生,脸上的严肃表情缓和下来。

“哦!是你们啊!李主任昨天还交代过。欢迎欢迎!正白旗生产队离这儿还有七八里地,顺着前面那条大路一直往西,看到一片柿子林再往北拐,村口有棵大枣树的就是。”

他热心地指了路,提醒道:“路上慢点骑,有些路段石子多。”

“谢谢同志!”众人纷纷道谢。

车队继续前行,果然看到一片柿子林,红色的果子稀稀拉拉的挂着。

转而向北,没多久,一个宁静的村落便出现在眼前。

村口那棵枝干虬结的大枣树,如同一位忠实的哨兵。

低矮的土坯房或砖瓦房错落分布,炊烟袅袅,偶尔传来几声鸡鸣犬吠,比起沿途所见的一些村庄,这里似乎多了一份整肃和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