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薄板车间(2 / 2)

“对!”汪传志兴奋地一拍手,“这就好比给仓库装上了‘眼睛’和‘大脑’!咱们那套继电器逻辑,完全可以扩展这个功能!”

陈志国也眼神发亮,补充道:“需要规划货位编码,传感器定位。”

任长空用力点头:“俺觉得行!这样发货肯定又快又准!”

这个临时的发现和构想,让六人瞬间找到了更具现实意义和挑战性的目标。

他们不仅要让机器动起来,更要用技术解决真切的生产痛点。

第二天,李怀德安排的支持人员也陆续到位。

钱工和孙工果然如预料般,只是露了个面,交代了几句“注意安全”“有问题记录”便离开了,采取了基本放任的态度。

真正留下来配合他们的,是几位实干的老师傅和年轻工人。

钳工师傅牛大群,四十多岁,膀大腰圆,沉默寡言,但一双眼睛透着精干,手里拎着的工具箱擦得锃亮。

锻工师傅王玉书,年纪稍长,脸上总是带着笑,看起来很好说话,但手指关节粗大,蕴含着力量。

焊工师傅邹章元,三十出头,性格略显急躁,但技术娴熟,听说一手电弧焊又快又好。

三名青年工人:张涛机灵外向,踏实肯干王成林,陈彦旭略显腼腆。

吕辰热情地迎了上去,将六位兄弟一一介绍,也认真记下了几位师傅和青工的名字。

他态度谦逊,语气诚恳:“牛师傅、王师傅、邹师傅,张大哥、成林大哥、彦旭大哥,接下来这段时间,就要多多麻烦和仰仗各位了!我们几个是学生,理论或许知道一点,但真正动手和现场经验,远不如各位。我们这个系统,离不开大家的支持和指点!”

王卫国也以军人的作风,明确了团队纪律和安全注意事项。

牛师傅代表老师傅们,言简意赅地回了句:“厂里安排,我们配合。有啥要加工的,图纸画清楚就行。”

几位青工则显得有些好奇和兴奋,对这群清华学生要搞的“自动化”充满了兴趣。

短暂的磨合后,整个团队立刻开始了高速运转,吕辰也开始了每天跟着何雨柱早出晚归的上班日子。

首先是要落实材料,王卫国拿着清单,跑技术科、跑供应科,申请继电器、接触器、限位开关、光电传感器、气管、各类钢材角铁等物资。

有李怀德的尚方宝剑,流程走得异常顺利,所需材料很快被批了下来,虽然有些是库房里的积压旧件,但经过测试大多完好可用。

接着,便是热火朝天的加工作业。

他们在库房角落里围出的一块空地,这里很快响起了各种声音。

汪传志和陈志国拿着放样后的图纸,与牛大群师傅和王玉书师傅讨论着机架焊接的坡口形式和尺寸公差。

牛师傅话不多,但手指在图纸上一点,往往就能指出一个容易被忽略的结构应力点。

王师傅则笑眯眯地帮忙协调着下料和初步成型。

邹章元师傅带着张涛,操纵着电焊机,蓝色的电弧闪烁,将切割好的型材牢固地拼接成传送带的机架和支撑结构,焊花飞溅,发出滋滋的声响。

吴国华和任长空则埋头在临时搭起的工作台前,对照着电路图,开始组装继电器控制柜。

任长空心细手稳,负责布线、压接端子;吴国华则进行逻辑复核和元器件测试。王成林和陈彦旭两个青工被分配过来打下手,帮忙整理线缆、传递工具,同时也好奇地看着那些继电器在吴国华的调试下,发出有规律的“咔嗒”声。

吕辰则如同活动的纽带,穿梭在各个工作点之间。

他与汪传志、陈志国确认机械安装底座的位置和强度;与吴国华沟通传感器安装点和信号接口定义;向王卫国反馈进度和需要协调的问题;还不时解答着几位青工在图纸和技术原理上的疑问。

同时,仓库管理系统的设计也在同步进行。

利用工作间隙,六兄弟对成品库的物料流程、货位分布、订单信息格式进行了详细的调研和数据收集。

他们常常围坐在一起,完善系统方案。

吕辰提出了基于货位编码和订单优先级的控制逻辑框架,吴国华将其转化为继电器梯形图可以实现的分支判断和顺序执行逻辑,王卫国则开始着手编写对应的操作流程和标识规范。

他们决定,在分拣码垛平台的上方,搭建一个轻型的钢制平台,用于安装负责在货架区间移动的检测和定位装置,初步采用限位开关与编码器组合的方案,作为系统的“眼睛”。

这套延伸系统将与核心的分拣码垛机构联动,由统一的控制柜进行调度。

日子在忙碌中飞逝,汗水浸透了工装,油污沾染了双手。

但看着冰冷的钢材在他们和老师傅、青工们的共同努力下,逐渐变成坚固的机架、传送带、气动抓手结构、以及日渐繁复的控制柜……每个人都充满了成就感。

看到这群学生娃不仅理论扎实,干起活来也不惜力、不挑活,脏活累活抢着干,对老师傅更是发自内心的尊重,他们的态度也渐渐变成了认可,甚至会主动分享一些加工和安装上的小窍门。

青工们更是与六人打成了一片,充满了学习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