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四合院:我是雨水表哥 > 第161章 小雨水长大了

第161章 小雨水长大了(1 / 2)

李怀德的鼎力支持,以及刘星海教授的亲自指导,如同给“技术攻关小组”注入了强劲的燃料。

六兄弟不敢懈怠,立刻投入到研究工作之中。

大家都明白,暑假的实践,绝非游山玩水,而是真刀真枪的战场预演,必须带着尽可能成熟的方案和验证模型前去,才能真正打响这“自动化先驱”的第一枪。

首先是完善校内流程,王卫国展现了出色的协调能力,承担起与系里的沟通工作。

他带着李怀德的批示、刘星海签名的《课题计划书》,往返于系办公室和教研室之间,办理立项手续,申请资源支持,将项目正式纳入系里的暑期实践计划。

而吕辰等人,则全身投入到技术攻坚当中,核心的工作在213宿舍和学校实验室同步展开。

吴国华扛起了“机器大脑”设计的重担。

他几乎泡在了图书馆和实验室,查阅关于继电器逻辑控制、梯形图设计、电气原理的资料和技术手册。

他的床头堆满了电路图和数据手册,戴着厚厚的眼镜的他,时而凝神计算,时而绘制控制逻辑框图。

继电器的选型、触点的负载能力、线圈的驱动电压、自锁与互锁的逻辑关系、时序的精确控制……每一个细节他都反复推敲,力求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做到最简化、最可靠。

疯狂的工作,让他原本就苍白的脸,更添了几分倦色。

与此同时,机械部分也紧锣密鼓地推进着。

汪传志和陈志国两人同样是图书馆和实验车间的常客。

他们重点研究了传送带的结构形式、驱动方式、调速原理;对于核心的气动机械手,他们更是倾注了大量心血。

抓取机构的形制、气缸的选型与行程计算、气路的设计、如何保证抓取力稳定且不损伤板面、如何适应不同厚度板材……这些问题都需要一一解决。

两人常常蹲在实验车间的地上,用粉笔画着草图,激烈讨论。

汪传志想法大胆,善于提出创新结构;陈志国则心思缜密,擅长分析结构的可行性和加工工艺。

他们一个主外,负责总体方案和关键机构设计;一个主内,负责细节优化、强度校核和图纸绘制。

一张张零件图、装配图逐渐在他们的笔下变得清晰、完善。

任长空则成了团队的“后勤部长”和“预备役精加工师”。

他细心整理了所有图纸,分门别类归档,协助王卫国管理项目资料。

他一有空就跑到学校的金工实习车间,跟着指导老师熟悉各种机床的操作,练习锉、削、钻、攻丝等基本功,每一天都在为加工阶段储备着技术。

作为项目总负责人和系统集成者,吕辰穿梭于各个“战线”之间。

他与吴国华讨论控制逻辑与机械动作的接口信号;与汪传志、陈志国确定机械结构的控制需求和传感器安装位置;与王卫国沟通进度和资源需求;还要不时解答任长空在技术图纸上遇到的疑问。

他像一根纽带,将各个部分紧密地连接在一起,确保整个系统设计浑然一体。

方案设计初步成型后,他们利用学校的实验车间,开始尝试加工和组装演示模型。

模型不大,只有实际系统的三分之一大小,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包含了微型传送带、一个简化版的气动抓手雏形、以及最核心的继电器控制柜。

学校加工车间里,设备老旧、材料有限,给搭建演示模型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往往一个简单的零件,都要反复加工多次。

但兄弟们毫无怨言,分工合作,一步步摸索着加工技巧。

在日夜不懈的工作中,那些冰冷的钢材、铜线、继电器,在他们手中逐渐变成有形的结构。

当第一次通电测试,看到继电器指示灯随着按钮按下而亮起,发出清脆的“咔嗒”声时,所有人都忍不住欢呼起来。

这个小小的模型,哪怕仅仅只是能动起来,也足以证明方案的可行性,给了他们巨大的信心。

在模型调试的同时,王卫国开始着手编写《技术规范》和《项目报告》的初稿。

他将大家确定的技术参数、设计原理、操作流程、安全注意事项等,用清晰、准确的语言记录下来。

这份文档和演示模型一样,都是他们进入轧钢厂实践的“敲门砖”和“说明书”。

宿舍的灯光,常常亮到深夜。

时间在忙碌中飞逝,转眼一个月过去,他们厉兵秣马,终于为即将到来的暑期实践,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又是一个周六。

清晨,吕辰照例来到郎爷家里,院中的海棠已谢,绿叶成荫,更显幽静。

郎爷今日精神不错,没有先考校学问,而是慢悠悠地泡上一壶香茗,示意吕辰坐下。

“小辰啊,”郎爷抿了一口茶,目光透过氤氲的热气,带着一丝凝重,“今儿个有件事,得让你跑一趟。”

“郎爷您吩咐。”吕辰恭敬道。

“东城张家,祖上出过翰林,是真正的书香门第。”郎爷缓缓道,“家里藏着些好东西,是祖辈传下来的根脉。如今……时局艰难,家里快断炊了,求到我这里。老夫能力有限,也只能略尽绵薄。”

郎爷顿了顿:“你若有余力,便去拉一把,也算是功德一件,为这些故纸堆寻个妥当的归宿,莫让它们明珠暗投,甚至毁了。”

说着,他递给吕辰一张纸条,上面写着一个地址。“就说是我让你去的,张夫子是个明白人,也是个性情耿介的,不会让你为难。”

吕辰接过纸条,心中了然。

郎爷清高,却也不忍好东西被遭踏,特别是古书古籍。而今以这种方式,指引他去“接手”一些濒临困境的文人雅士的收藏。这不仅仅是交易,更是一种无声的文化托付。

“我明白了,郎爷。我这就去。”吕辰将纸条收好。

按照地址,吕辰来到一片破败的老宅区,与郎爷那幽静整洁的院落相比,这里多了几分岁月的沧桑。

他找到门牌号,轻轻敲响木门。

等了片刻,一个头发花白、面容清癯的老者前来开门,眼中带着警惕和忧虑。

“后生,你找谁?”老者的声音有些沙哑。

吕辰微微躬身,礼貌地说道:“请问是张老先生吗?是郎爷让我来的。”

听到“郎爷”二字,老者警惕稍减,他打量了吕辰一番,打开了门:“请进吧。”

院落不大,显得有些杂乱,墙角堆着些杂物,依稀可见昔日的格局,但如今难掩颓败。

正堂里,家具陈旧,却擦拭得干净,显示出主人即便落魄,也保持着最后的体面。

当老者转过身,完全露出面容时,吕辰心中微微一动。

这张脸,他有印象!几年前,他化身“金爷”去那位“邓二先生”家“包圆”旧物时,似乎见过这位老先生在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