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 工厂实践(2 / 2)

说完,就转身去忙别的了,显然也没把这几个“学生娃”太当回事。

那个叫小马的青工倒是挺热情,领着吕辰他们在嘈杂的车间里转了一圈,介绍了各道工序。

车间里机器轰鸣,工人们埋头苦干,偶尔投来好奇的目光。

“技术攻关小组”甚至连一套像样的工具都没有被分配。

想要测量个尺寸,都得找工人师傅借,而老师傅们往往忙得脚不沾地,或者直接不理他们。

“看来,咱们这是被‘放养’了啊。”汪传志低声嘀咕了一句。

王卫国皱了皱眉:“没事,人家不指望咱们,咱们自己找活儿干!总不能真来当摆设。”

接下来的两天,“技术攻关小组”并没有急于“大干快上”提出什么惊天动地的革新方案。

六人分工合作,沉下心来,观察、记录着车间里的一切。

吕辰和王卫国负责观察整条生产线的流程和各工序的衔接;吴国华和任长空仔细记录设备型号、参数和运行状态;汪传志和陈志国则主动凑到老师傅身边,递个扳手、搭把手,趁机请教操作要领和常见问题。

他们发现,这条轴承生产线确实问题不少。

机器是建国初期仿制的老型号,精度早已下降。

最关键的是冲压模具,由于长期使用和磨损,间隙变大,导致冲压出来的轴承套圈毛刺多、尺寸不稳定。

检测环节更是原始,主要靠老师傅的经验和简单的卡尺,漏检、误检时有发生。

再加上一些年轻工人操作随意,没有统一规范,进一步加剧了质量问题。

两天观察和交流下来,他们心里基本有了底。

晚上回到简陋的宿舍,六人围坐在灯光下,开始了第一次正式的“技术研讨会”。

“情况大家都看到了,”吕辰率先开口,“废品率我估算了一下,接近三成。主要问题集中在三点:模具老化、检测落后、操作不规范。”

吴国华拿出笔记本,补充道:“我查了资料,这条生产线用的还是单冲模,一次冲压只能完成一道工序,效率低,而且多次定位累积误差大。”

“老师傅们手艺是好的,但光靠经验不行,”陈志国难得地多说了几句,“年轻工人跟不上,做出来的东西参差不齐。”

王卫国总结道:“那咱们就对症下药!我看,咱们搞个‘三步走’方案!”

这个提议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同。

经过热烈的讨论,一个清晰的改进方案逐渐成形。

第一步是改造模具,这是提升效率和精度的核心。

他们计划将现有的单冲模设计改良为复合模。

复合模可以在压力机一次行程中,在同一工位上完成冲孔、落料等多道工序,不仅能大大提高效率,更能减少因多次定位带来的误差,从根本上提升产品一致性。

这项工作主要由绘图功底扎实的吕辰,和理论计算能力强吴国华牵头,其他几人协助。

第二步是引入简易检测夹具。

针对检测手段落后的问题,他们计划设计一种结构简单、操作方便的快速检测卡具。

这种卡具不需要太高深的读数技能,普通工人只需将工件放入,通过“通端过,止端不过”的原理,就能快速判断轴承内外径是否在合格范围内,极大降低对个人经验的依赖,减少返工和漏检。

汪传志和陈志国对机械结构敏感,主动承担了主要设计任务。

第三步是编写操作规程。

他们将结合优秀老师傅的操作经验,以及工艺要求,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编写成《轴承生产线操作规范》,图文并茂,明确每一步的操作要点、注意事项和质量标准。

然后组织车间工人进行培训,强调“按标准操作、按流程检验”的重要性,培养规范作业的习惯。

王卫国组织能力强,任长空耐心细致,这项工作由他们主要负责。

方案定下,六人找到了明确的工作方向和目标,一扫失落与迷茫。

尽管车间里依然有人对他们投来怀疑的目光,管股长和牛主任也依旧是不冷不热的态度,但他们已经不再在意。

第二天,“技术攻关小组”便开始了行动。

吕辰和吴国华找到牛主任,要求提供绘图工具和纸张,得到的答案简直不可置信,堂堂一家机械配件厂,竟然没有绘图工具!

接着,去库房里翻找合适材料,制作检测夹具的汪传志和陈志国也被拦在门外,空手而归。

好在王卫国和任长空的观察记录工作还能顺利开展,更加有目的地观察、记录,并尝试与工人师傅沟通,收集编写规程所需的信息。

吕辰他们找到管股长,管股长也是大倒苦水!没办法,他也拿不出来。

几人只能失望而归,吕辰想了想,干脆今天也别干什么了,他准备带着兄弟们去红星轧钢厂吃个午饭,顺便找李副厂长化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