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宴请同学(2 / 2)

吴国华推推眼镜:“这不仅是权力的象征,更是建筑艺术的巅峰。这斗拱结构,这台基设计,都凝聚着古代工匠的智慧。”

王卫国更关注实际:“这么大殿堂,冬天怎么取暖?夏天怎么通风?”

吕辰笑着补充:“所以古代工匠才设计了地龙和通风系统,这些都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啊。”

参观完故宫,吕辰请大家在附近吃了顿简单的午饭,芝麻烧饼配酱肉,外加一碗热乎乎的豆汁儿。虽然简单,但油水比学校食堂足多了,大家吃得格外香甜。

下午,大家参观了天坛,一行人才来到宝产胡同甲五号院,大家看着吕辰家金柱院门上的“光荣烈属”牌子,素然起敬,王卫国甚至行了一个军礼。

听到声音声,小雨水第一个跑出来,脆生生地喊:“表哥回来啦!”

接着,陈雪茹系着围裙从厨房探出头,开心笑道:“小辰的同学都来了?快请进快请进!”

何雨柱也擦着手走出来,身上带着一股诱人的饭菜香,他嗓门洪亮:“各位同学,欢迎欢迎!快屋里坐!饭菜马上就好!”

陈婶闻声也从正房出来,连连招呼:“都是小辰的同学啊,快进屋歇歇脚,这一路骑车累坏了吧?雨水,快给哥哥们倒茶!”

热情朴实的欢迎瞬间打消了五位舍友的拘谨。

他们被让进堂屋,雨水手脚麻利地给大家沏上茉莉花茶,茶香四溢。

堂屋收拾得干净整洁,窗明几净,虽然家具简单,但处处透着家的温馨,正堂屏风上挂着毛主席像,桌上摆着一盘洗干净的秋梨。

何雨柱在厨房里大显身手,吕辰提前跟他打过招呼,要求是“油水足,量大管饱,但不过分奢侈”。

主食是一大锅白白胖胖的二合面馒头!

主菜有猪肉白菜炖粉条,肥瘦相间的五花肉切成厚片,和大白菜、宽粉条一起咕嘟咕嘟地炖了满满一大盆,油亮喷香,是实实在在的硬菜。

有家常烧鱼,吕辰提前“搞到”的鲜鱼,煎得金黄,再用葱姜蒜和酱油烧透,咸香下饭。

还有醋溜白菜,爽口开胃,平衡油腻。

汤是一大锅西红柿鸡蛋汤,酸甜可口,蛋花打得漂亮。

虽然没有山珍海味,但都是最实在、最解馋的家常菜,油水足足的,分量极大。

两张桌子拼在一起,菜盆饭碗摆得满满当当。何雨柱大手一挥:“同学们,别客气!就跟在自己家一样!使劲吃!馒头管够,菜没了我再炒!”

陈雪茹笑着给大家分馒头:“是啊,都正长身体呢,学习又累,得多吃点!”陈婶不停地给这个夹块肉,给那个舀勺汤:“吃鱼,吃鱼,补脑子!”雨水则好奇地问着大学生活的问题,童言稚语逗得大家发笑。

这顿朴实无华的家宴,让五位年轻人吃得无比满足和感动。猪肉炖粉条里的肥肉片香而不腻,带鱼咸鲜入味,就着暄软的馒头,再喝上一碗热乎乎的鸡蛋汤,浑身的疲惫和饥饿都被驱散了。

饭桌上气氛热烈,大家聊着学校的趣事,聊着北京的见闻,何雨柱也说了些食堂的趣事,陈雪茹偶尔插话问问他们家乡的风俗。

王卫国吃得满头大汗,连说:“何大哥,你这手艺绝了!比我们食堂大师傅强一百倍!”

汪传志嘴里塞得满满的,含糊不清地说:“嗯嗯!香!真香!嫂子,这馒头蒸得真好!”

就连最腼腆的陈志国也吃了三个馒头,喝了两碗汤,脸上有了红晕。

吴国文雅些,但也忍不住添了一次饭,连连称赞是“家的味道,真是暖胃暖心。”

任长空更是吃得头都不抬,小声道:“真好吃……”

看着舍友们狼吞虎咽、心满意足的样子,吕辰心里也暖暖的。

饭后,大家抢着帮忙收拾碗筷,被陈雪茹和陈婶笑着拦住了。休息片刻后,天色渐晚,舍友们起身告辞,准备乘末班车回学校。

临走时,何雨柱和陈雪茹拿出了早就准备好的几个玻璃罐子,里面装的是何雨柱自己腌制的各种腌菜、酱菜,还有一小罐猪肉辣酱。

“同学们,拿着,”何雨柱把罐子塞给他们,“这都是我自己做的,干净卫生,你们带回宿舍,平时就着窝头馒头吃,也能多点滋味。”

陈雪茹也笑道:“是啊,读书辛苦,别亏待了自己。吃完了要是喜欢,下次让吕辰再带些。”

王卫国等人推辞不过,心中充满了感激。这不仅仅是几罐酱菜,更是一份沉甸甸的情谊和关怀。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这些都是极其珍贵的心意。

回学校的路上,月光皎洁。五位舍友还在兴奋地讨论着今天的见闻和那顿丰盛的晚餐,言辞间充满了对吕辰及其家人的感谢。

汪传志抱着酱菜罐子,感叹道:“吕辰,你哥你嫂子,还有婶子妹妹,真是这个!”他翘起大拇指。

王卫国重重拍了下吕辰的肩膀:“兄弟,没说的!以后有啥事,尽管开口!”

陈志国小声但真诚地说:“吕辰,谢谢你,今天……真的很高兴。”吴国华和任长空也纷纷表达谢意。

吕辰笑着回应:“咱们是兄弟,不说这些。以后周末有空,常来家里坐。”

月光下,欢声笑语洒了一路。清华园里的同窗之谊,因为这顿充满烟火气的家宴和真诚的相处,变得更加深厚和牢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