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风雪守夜人(1 / 2)

小年刚过,北京城早已是天寒地冻,呵气成霜。

年关的喜庆尚未蔓延开,甲五号院所在的这条小巷,却先被一层忧虑的薄雾笼罩。

吴家的定海神针,年逾九旬的吴老太爷,这日清晨在院里遛弯时,毫无征兆地一头栽倒,昏迷不醒。

最先发现的是起早扫雪的张科长家大小子,一声惊呼划破了清晨的宁静。

左邻右舍瞬间被惊动,张科长立刻指挥着:“雨柱!吕辰!快去我家杂屋把那辆拉煤的板车推来,铺上厚褥子!赵老师,劳您驾,赶紧去隔壁院通知吴奶奶和大婶她们!王家的,李家的,搭把手,先把老太爷抬出来,千万裹严实了!”

吕辰和何雨柱飞奔着推来板车,张科长媳妇已抱出自家的崭新厚棉被铺上。众人小心翼翼地将昏迷的老太爷安置上去,又加盖了两床棉被。张科长和王营长在前拉车,李连长和吕辰在两侧扶着推着,防止颠簸。吴奶奶吴大婶的搀扶下,强压着惊慌,深一脚浅一脚地跟在后面,吴二婶则忙着锁门,一行人急匆匆地赶往附近的第二医院。

医院的走廊高大而空旷,墙壁是下半截刷着绿色油漆,上半截是斑驳的白色,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浓重的消毒水味儿,混杂着冬天特有的煤炉气和病人带来的各种气息。

挂号处窗口排着不长不短的队,人们都裹着厚厚的棉衣,脸上带着愁容和等待的麻木。穿着白大褂、戴着护士帽的医务人员步履匆匆,表情严肃。

张科长快步走到挂号窗口,亮出工作证,简短迅速地说明了情况:“同志,麻烦优先一下,九十多岁的老人,突发昏迷,是烈属家庭!”窗口内的同志看了看外面板车上毫无声息的老人,又看了看证件,点了点头,快速办理了手续。

很快,一位中年医生带着护士赶来,初步检查后,面色凝重:“快,抬到急诊观察室!”护士推来一副担架床——铁质的架子,中间的帆布面已经有些发白。

吕辰和张科长、李连长三人合力,极其小心地将吴老太爷从板车挪到担架床上。护士在前引路,吱呀作响的铁轮子在水泥地上碾过,声音在空旷的走廊里回响,格外刺耳。

观察室里挤满了病人和家属,床位紧张,暂时只能在靠墙的位置加了个临时铺位。

病房里没有单独的暖气,只在屋子中间生着一个大火炉,烟囱通向窗外,虽然驱散了部分寒意,但离得远的地方依旧冷飕飕的。

有的病人床边放着自家带来的暖水袋,有的家属正用带来的铝制饭盒在炉子上热着粥。

医生进行了更详细的检查,听诊器冰凉的触感让昏迷中的吴老太爷微微蹙了下眉。吴奶奶紧紧攥着儿媳妇的手,眼睛一刻不离地盯着医生。

张科长和赵老师在一旁,低声向医生补充着老人的情况和烈属身份。

忙乱、焦急、等待,直到夜幕低垂,吴老太爷才醒过来,但年纪太大,身体机能已严重衰竭。

医生私下里对吴奶奶和张科长摇了摇头,低声说:“老人家……也就这一两个月的光景了,回去好好尽孝,让他舒坦些。”

这时,一个穿着铁路制服、满身风尘的身影急匆匆地闯进观察室,是接到家里消息刚从单位赶回来的吴家二叔。“娘!爷爷怎么样了?”他气喘吁吁地问,看到眼前的情景,心猛地一沉。

吴奶奶看到儿子,像是找到了主心骨,眼泪流得更凶。二叔听完张科长和医生的简单说明,这个铁路上经过风雨的汉子,眼圈也红了,他用力抹了把脸,强自镇定下来:“谢谢张科,谢谢医生,谢谢各位街坊邻居。那就,听医生的,我们回家。”

回去依旧是板车,推得更加缓慢平稳。吴二叔替换下王营长,和吕辰一左一右扶着车架,张科长在前拉着。寒风卷起地上的积雪,吹在脸上像小刀子一样。一行人沉默地走在灰砖灰瓦的胡同里,心情比来时要沉重百倍。

老太爷被接回来后,安置在正房烧得暖烘烘的炕上。自那以后,原本精神矍铄的老人,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衰败下去,饮食锐减,每日只能勉强喂进些米粥和肉糜熬的汤水,清醒的时候也越来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