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清明回乡(2 / 2)

“是啊是啊,小辰,你们在外头也不容易,咋能花这钱!”李叔也附和道。

吕辰赶紧解释:“根叔,各位叔伯,这是我表哥代我姑姑尽的一点心意。东西不多,就是个念想。你们要是不收,我哥和我在北京心里都不安生。”

刘根生深吸一口气,拍了拍吕辰的肩膀,对众人说:“行了,都别推了。这是柱子和辰娃子的孝心,也是他们对咱白杨村的念想。收下!按辰娃子说的办!刘婆婆那份,明儿我亲自送去。其他的,等扫完墓回来,咱开个小会,商量着分给最需要的人家。”

当晚,吕辰在刘根生硬家吃饭。虽是家常饭菜,却极尽丰盛:熬得浓稠喷香的小米粥,金黄的玉米面贴饼子,一盘炒得油亮的鸡蛋,一碟自家腌的咸菜疙瘩,还有一小碗过年才舍得吃的腊肉炒白菜。饭桌上,刘根生详细问了吕辰在北京的生活细节、学习情况、邻居为人,言语间满是担忧。

饭后,刘根生陪着吕辰回到吕家老院子。院子里收拾得很干净,显然时常有人打扫。就是没生火炕,有点冷。

“好好歇着,明儿一早,我喊人陪你上山。”刘根生叮嘱完,才提着马灯离开。

第二天,农历清明。天色阴沉,透着清寒。

一大早,刘根生就带着村里的几位德高望重的长辈,邓怀书、李癞子、三水叔,还有一位须发皆白的老民兵邓正德老爷爷,来到了吕辰家。手里拿着铁锹、镰刀、笤帚等工具。

“小辰,走,给铁锤和二妹扫墓去。”刘根生的声音低沉而肃穆。

一行人来到山坡上的墓地。清晨的山风带着寒意,吹拂着坟头上的杂草。

到达坟前,众人开始动手。邓怀书和李癞子用镰刀割去坟头和四周高高的枯草、荆棘。刘根生和邓正德则用铁锹仔细地为坟茔培上新土,将坟头堆砌得更高更圆润、轮廓分明。吕辰则拿着笤帚,仔细清扫墓碑上的浮尘和落叶。碑上的字迹在清扫后清晰可见。

清理完毕,刘根生在坟前摆好供品。正对墓碑最前方,点燃两支粗大的红蜡烛;蜡烛后面,居中摆放着一碟点心、一碟水果、一碟炒熟黄豆和麦粒。供品两侧,各放上一小盅白酒。

邓正德颤巍巍从吕辰手里接过吕铁锤的两枚勋章,庄重地摆放在供品的最前方,紧挨着墓碑。

“铁锤啊,二妹,小辰回来看你们了!”刘根生声音洪亮地开了腔,带着告慰之意。

接着,他拿起厚厚一沓黄表纸和叠好的金银箔元宝,在墓碑前用火柴点燃。众人肃立,默默注视着火焰。

“爹,娘,儿子来看你们了。”吕辰双膝跪地,恭恭敬敬地磕了三个头。额头触碰到带着草腥味的冰凉泥土,前身的记忆和自身的情感交织翻涌,眼眶瞬间湿润了。他强忍着哽咽,对着墓碑低声诉说:“爹,娘,我在北京挺好的。柱子哥在丰泽园当学徒,学了一手好厨艺。雨水也上学了,很懂事。邻居都是好人,很照顾我们。街道办的同志,学校的老师,都帮衬着我们……。”

待吕辰说完,刘根生代表乡亲们发了告慰之言。

随后,邓大伯从背着的布包里拿出一小挂土鞭炮点燃。“噼里啪啦”的脆响声带着驱邪避秽和告慰亡灵的意味,青烟和淡淡的硝烟味随风飘散。

祭扫仪式结束。众人再次对着坟茔行注目礼,然后默默收拾好东西下山。

下山的路上,刘根生对吕辰说:“小辰,按老规矩,你回来了,该去村里几位老辈儿和帮衬过你家的乡亲家里坐坐,认认门,道声谢。”

吕辰点头应下。他先跟着刘根生去了村西头的刘婆婆家。刘婆婆耳朵的点背,但精神还好。看到吕辰,紧紧抓住他,嘴里反复念叨着吕辰姑姑的小名和“柱子”、“雨水”,又颤巍巍地摸着何雨柱托吕辰带来的那块蓝布,老泪纵横。吕辰耐心地陪老人说了会儿话,告诉她柱子哥和雨水都很好,请她保重身体。

接着,他们又走访了王三水家、赵铁栓家等几户乡亲。每到一家,主人家都极其热情,哪怕家境清贫,也必定要拿出家里最好的东西招待吕辰,一碗红糖水、两个煮鸡蛋、一把炒花生、甚至是一小碟猪油渣。推辞是推辞不掉的,那份朴素的热情几乎要溢出来。吕辰只能象征性地接受一点,表达谢意。乡亲们问的最多的还是吕辰在北京的生活,言语间充满了对“城里”生活的想象和对吕辰牵挂。吕辰也趁机把带来的水果糖分发给各家的孩子,引来一阵阵欢快的笑声。

由于通行证明只规定了三天时间,吕辰必须在第三天返程。头天晚上,刘根生在村公所组织了一个简单的聚餐,算是给吕辰送行。各家都凑了点东西:一串干蘑菇、几个鸡蛋、一捧新摘的香椿芽、一包炒面……,东西不多,情意深重。大家围坐在一起,吃着简单的饭菜,说着家长里短,也憧憬着开春后互助组的生产。席间,刘根生郑重地把分好的那匹蓝布中属于村里困难户的份额交给了几位代表,再次传达了何雨柱和吕辰的谢意。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王三水就赶着双套马车到了吕辰老院门口。马车上已经铺好了干草。吕辰的行李被乡亲们塞得满满当当:半扇用盐仔细腌好的猪肋条肉,这已是村里能拿出的最重的礼了,还是昨天凑份子临时宰杀的一头猪;一大口袋晾干的各色山野菜,如蕨菜、黄花菜、蘑菇等;一罐自家酿的稠乎乎的大酱;一包炒熟的南瓜子;还有刘婆婆硬塞给一小罐蜂蜜,说是给雨水甜嘴。

“小辰,路上慢点!到了北京捎个信儿回来!”

“替我们给柱子、雨水带好!”

在乡亲们不舍的叮嘱中,王三水“驾”地一声,甩了个响鞭。马车驶离了白杨村,向着北京的方向驶去。

一路上,吕辰和三水叔叔唱着小曲儿,经历不止一次盘查,直到天已经完全黑了,才回到宝产胡同甲五号院。

何雨柱和雨水立刻跑了出来,看到他带着这么多东西回来,都吃了一惊。

“小辰,你可算回来了!三水舅舅,快快到里面坐,我给打水”何雨柱连忙接过三水叔手里的桶,去打水给牲口喝。

“三水舅舅,表哥!你带什么好吃的啦?”雨水则好奇地看着那些口袋。

王三水开心的道:“柱子是越来越壮实了,小雨水,你好好吃饭了吗?”

“三水舅舅,我吃饭了,我比哥哥还吃的多!”一副等待夸奖的小表情。

“哈哈哈哈!那舅舅们就放心了,呐,这是舅舅奖励你的红包。”说着掏出两毛钱递给了雨水。

邻居们听到声音也出来了,看到风尘仆仆的吕辰,了然地点点头,吴奶奶道:“小辰回来了?祭扫还顺利吧?哟,乡亲们可真没少给带东西!快进屋歇歇,这一路累坏了,要好好招待好,有什么需要的来招呼一声。”

吕辰笑着和邻居们打了招呼,把山野菜分了一些给邻居们尝尝鲜,然后才和三水叔、何雨柱、雨水一起,把剩下的东西搬回自家小院。他简略地跟何雨柱讲了回乡的经过,特别是把刘婆婆和乡亲们收到布匹时的感动和嘱托转达了。何雨柱听着,眼圈又红了,默默地点着头。

一阵手忙脚乱,才收拾停当。

何雨柱做了大餐招待了三水叔,饭后,三水叔执意要去城门外车马店看着马车,不肯在吕辰家住下,无奈只能硬塞了一包水果糖带给家里的孩子。

隔天一早,吕辰回到了学校,向班主任老师销了假,简单汇报了清明回乡祭扫烈士父亲的行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