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bái,白色。《荀子·荣辱》:“目辨白黑美恶。”(辨:辨别。)
我们一起来深入解读《荀子·荣辱》中“目辨白黑美恶”这一蕴含深刻哲理的名句。
一、原文、注释及翻译
1.原文节选(《荀子·荣辱篇》)
“凡人有所一同: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目辨白黑美恶,耳辨音声清浊,口辨酸咸甘苦,鼻辨芬芳腥臊,骨体肤理辨寒暑疾养,是又人之所常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可以为尧、禹,可以为桀、跖,可以为工匠,可以为农贾,在势注错习俗之所积耳。”
2.重点注释
·一同:共同具有的本性。
·无待而然:不需要后天学习、依赖任何条件就这样的(天性)。
·骨体肤理:指身体和皮肤。理,皮肤的纹理。
·疾养:痛痒。养,通“痒”。
·势:通“执”,指行为举止。
·注错:亦作“措置”,指安排、处置,这里引申为人的行为选择。
·积:积累、习染。
3.现代翻译
“大凡人都有一致相同的地方:饿了就想吃饭,冷了就想取暖,累了就想休息,喜欢有利的而厌恶有害的,这些都是人与生俱来的本性,是无须后天学习就会这样的,这是大禹和夏桀所相同的。眼睛能辨别黑白美丑,耳朵能辨别声音清浊,口舌能辨别酸咸甜苦,鼻子能辨别芳香腥臭,身体皮肤能辨别冷热痛痒,这些也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是无须后天学习就会这样的,也是大禹和夏桀所相同的。(尽管本性相同,但)人可以成为尧、禹那样的圣君,也可以成为桀、跖那样的恶人,可以成为工匠,也可以成为农夫或商人,这都取决于后天行为的措置、习惯的积累罢了。”
二、典故背景
1.思想背景:荀子处于战国末期,他提出“性恶论”,与孟子的“性善论”相对。他认为人的天性是“恶”的,生来就有贪欲、好利等本性。而“善”是后天人为(“伪”)教化的结果。
2.文本背景:《荣辱篇》的核心在于探讨什么是光荣、什么是耻辱,以及荣辱产生的根源。在此段落中,荀子旨在论证一个关键点:圣人与恶人、君子与小人,在先天本性上是完全相同的。他先列举了生理欲望(食、暖、息)的相同,再列举了感官能力(目、耳、口、鼻、体)的相同,以此夯实其论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