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故事 > 第1章 第13章 霸(覇)bà,“五霸不同法而霸”

第1章 第13章 霸(覇)bà,“五霸不同法而霸”(1 / 2)

霸(覇)bà,春秋战国时诸侯的盟主。《商君书·更法》:“五霸不同法而霸。”(五霸:指春秋时齐桓公、晋文公等五个诸侯的盟主。)

我们来详细解读《商君书·更法》中的这句经典:“五霸不同法而霸”。

一、故事原文、注释及翻译

原文(选自《商君书·更法》):

公孙鞅曰:“臣闻之:‘疑行无成,疑事无功。’君亟定变法之虑,殆无顾天下之议之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负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骜于民。语曰:‘愚者暗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郭偃之法曰:‘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法者,所以爱民也;礼者,所以便事也。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孝公曰:“善。”

甘龙曰:“不然。臣闻之:‘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者,不劳而功成;据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今若变法,不循秦国之故,更礼以教民,臣恐天下之议君,愿孰察之。”

公孙鞅曰:“子之所言,世俗之言也。夫常人安于故习,学者溺于所闻。此两者,所以居官而守法,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故知者作法,而愚者制焉;贤者更礼,而不肖者拘焉。拘礼之人不足与言事,制法之人不足与论变。君无疑矣。”

【注释】

·公孙鞅:即商鞅,卫国公孙,故称。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人物,在秦孝公支持下实施变法。

·孝公:秦国国君嬴渠梁,他任用商鞅变法,使秦国走向富强。

·甘龙:秦国旧贵族代表,反对变法。

·五霸:指春秋时期的五位霸主,通常认为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一说为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宋襄公)。

·不同法:实行的法令、制度各不相同。

·霸:称霸,成为诸侯的盟主。

·三代:指夏、商、周三个朝代。

·王(wàng):动词,称王,行王道。

【翻译】

商鞅说:“我听说过:‘行动犹豫不决,就不会有成;做事犹豫不决,就不会有功。’请您尽快下定变法的决心,不必顾忌天下人的议论。况且有高出常人行为的人,本来就会被世俗所非议;有独到见解的人,必定会被一般人嘲笑。俗话说:‘愚昧的人在事情成功后还弄不明白,聪明的人却在事情尚未萌发时就已预见到了。不能和百姓谋划事业的开始,只可以和他们共享成功的欢乐。’郭偃的法书上说:‘讲求最高道德的人不附和世俗,成就大功业的人不与众人谋划。’法令是用来爱护百姓的,礼制是用来方便行事的。所以圣明的人如果可以使国家强盛,就不必效法旧的成法;如果可以使百姓得益,就不必遵循旧的礼制。”

秦孝公说:“讲得好。”

甘龙反驳说:“不对。我听说过:‘圣人不改变百姓的习俗来施行教化,聪明的人不改变原有的法度来治理国家。’顺应民情来施行教化,不费力就能成功;依据旧法来治理国家,官吏熟悉,百姓安心。现在如果变法,不遵循秦国的旧制,更改礼制来教化百姓,我担心天下人会非议君王,希望您仔细考虑。”

商鞅说:“你所说的,是世俗的言论。平庸的人安于旧有的习俗,学究们沉溺于自己所听到的见闻。这两种人,让他们做官守成还可以,但不能和他们讨论成法以外的事情。夏、商、周三代礼制不同,但都成就了王业;春秋五霸法令各异,但都得以称霸诸侯。所以,智慧的人创制法度,而愚昧的人受法度制约;贤能的人变革礼制,而平庸的人受礼制束缚。受礼制束缚的人,不值得同他商议大事;被法度限制的人,不值得同他讨论变革。君主不要再疑虑了。”

二、典故背景

这段对话发生在战国初期,秦国国力相对落后,秦孝公决心图强,发布了求贤令。卫国人商鞅来到秦国,与秦国的保守派大臣(如甘龙、杜挚等)就是否应该变法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宫廷辩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