跋bá,踏草而行或翻山越岭。《左传·襄公二十八年》:“跋涉山川。”成语有“跋山涉水”。
我们来全面解析“跋山涉水”这个成语,从其古老的源头《左传》开始,一直到它对今天的我们有何启示。
一、故事原文、注释及翻译
原文:
《左传·襄公二十八年》记载:
“跋涉山川,蒙犯霜露,以逞君心。”
注释:
·跋涉:“跋”指在陆地上翻山越岭,行走艰难;“涉”指徒步过水。
·山川:高山与河流,泛指艰险的自然路途。
·蒙犯:冒着,顶着。
·霜露:指代旅途中的风霜雨雪等一切艰苦的自然条件。
·逞:满足,实现。
·君心:国君的心意。
翻译:
(我们)翻越山岭,徒步过河,冒着风霜雨露,以满足国君您的心意。
二、典故背景
这句话出自一个充满权谋与背叛的复杂外交事件。
时间:公元前545年,春秋时期。
核心人物:
·庆封:齐国权臣,独揽大权。
·卢蒲癸、王何:都是齐国贵族,他们在多年前的政治斗争中家人被杀害,被迫流亡国外。庆封为了利用他们,将他们召回齐国。
事件经过:
庆封的政敌们(主要是子雅、子尾)对庆封召回卢蒲癸、王何的行为非常不满。为了缓和矛盾,庆封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外交出访,他派手下的大夫叔孙豹(即原文中说话的人)去周王室朝见,并派其他使者分别去楚国和晋国。
在这次外交活动中,齐国使团的任务异常艰巨。他们要穿越多个诸侯国,路途遥远,地形复杂,充满了未知的危险。当齐国的使者到达鲁国时,鲁国的大夫叔孙豹设宴招待。席间,齐国的使者(很可能是叔孙豹本人或其随从)用“跋涉山川,蒙犯霜露,以逞君心”这句话,来形容他们此行的艰辛,并委婉地表达他们之所以如此不畏艰难,完全是为了执行国君(实为庆封)的命令,希望能达成外交使命,满足国君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