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bá,动摇,变动。《周易·乾》:“乐则行之,忧则违之,确乎其不可拔。”成语有“坚韧不拔”。
此处串联起了《周易》的古老智慧与一个至今仍充满生命力的成语。到我们对现实的思考。
一、《周易·乾》故事原文、注释及翻译
原文:
《周易·乾·文言》:“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乐则行之,忧则违之,确乎其不可拔,潜龙也。”
注释:
·不易乎世:不因世俗而改变自己的志向。易,改变。
·不成乎名:不追求、不沉溺于虚名。
·遁世无闷:即使避世隐居也不感到苦闷。遁,隐居。
·不见是而无闷:不被世人认可、称赞也不感到烦恼。见是,被认为正确,被认可。
·乐则行之,忧则违之:(此处的“乐”与“忧”指内心的信念与道义)符合自己信念、认为正确的事就欣然去做;违背自己信念、会引起忧虑的事就坚决避开。这体现了高度的精神自主性。
·确乎其不可拔:确乎,坚定、坚固的样子。不可拔,不可动摇,不可改变。形容意志坚定不移。
·潜龙也:这是对“乾卦”第一爻“初九:潜龙勿用”的阐释。“潜龙”象征君子在时机未成熟时,隐居修养,积蓄力量。
翻译:
(君子)不因世俗而改变自己的节操,不追求成就虚名;避世隐居而不感到苦闷,不被人称许也不感到烦恼;符合自己信念的事就乐于去做,会引起内心忧虑的事就坚决回避,他的意志坚定得无法动摇,这就是(卦象中所说的)“潜龙”啊。
二、此处创作背景
《周易》分为《经》和《传》两部分。
·《经》:大约成书于西周早期,是用于占卜的卦爻辞,语言古奥简朴。
·《传》:又称“十翼”,是对《经》的哲学阐释,相传为孔子及其弟子所作,实际可能成书于战国至秦汉间,代表了儒家学派对《周易》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