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慠)ào,急躁。《荀子·劝学》:“不问而告谓之。”(告:告诉,指回答。)
我们一起来深入解析《荀子·劝学》中这句关于学习与沟通智慧的名言。
句子“不问而告谓之”之后略有缺漏,根据《荀子·劝学》的原文,其完整的语境和更常见的引述是:
“故未可与言而言谓之傲,可与言而不言谓之隐,不观气色而言谓之瞽。”
而“不问而告”的精神,正蕴含在“未可与言而言谓之傲”这一句之中。它精辟地指出了在交流与求学中把握时机与分寸的重要性。
原文与语境
这句话出自《荀子·劝学》篇,是荀子论述学习态度与方法的重要段落。
【原文节选】
问楛者,勿告也;告楛者,勿问也;说楛者,勿听也;有争气者,勿与辩也。故必由其道至,然后接之,非其道则避之。故礼恭,而后可与言道之方;辞顺,而后可与言道之理;色从,而后可与言道之致。故未可与言而言谓之傲,可与言而不言谓之隐,不观气色而言谓之瞽。君子不傲、不隐、不瞽,谨顺其身。
分句详解与翻译
·故未可与言而言谓之傲:
·故:所以。
·未可与言:还不应该跟他谈论(深奥道理)的时候。
·而:却。
·言:发言,告诫。
·谓之:称之为。
·傲:此处通“躁”,意为急躁、浮躁。另一种解释即指傲慢(因急于炫耀而发言)。两种解释都指向一种不当的、缺乏耐心的沟通态度。
·释义:所以,在不应该交谈的时候却去交谈,这叫做急躁(或傲慢)。
·可与言而不言谓之隐:
·可与言:可以跟他交谈的时候。
·隐:隐瞒,藏私。
·释义:在应该交谈的时候却不交谈,这叫做隐瞒。
·不观气色而言谓之瞽:
·气色:脸色,神情。指对方的情绪和接受状态。
·瞽:音gu,盲人。
·释义:不观察对方的脸色神情就贸然说话,这如同瞎子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