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故事 > 第5章 第17章 奡ào,“奡、育,古之多力者”

第5章 第17章 奡ào,“奡、育,古之多力者”(1 / 2)

奡ào,传说中夏朝的大力士。王充《论衡·效力》:“奡、育,古之多力者。”(育:夏育,传说中的大力士。)

我们来全面解读王充《论衡·效力》篇中的这句话。

一、原文、注释及翻译

·原文:

奡、育,古之多力者。

·注释:

·奡(ào):也作“浇”,传说中夏代寒浞之子,以力大无穷、能陆地行舟而闻名。

·育:指孟贲(bēn),战国时期的着名勇士,卫国人(一说齐国人)。

·多力者:力气极大的人。

·翻译:

奡和孟贲,是古代力气极大的人。

二、创作背景与上下文

这句话出自东汉思想家王充的哲学巨着《论衡》。

·作品主旨:《论衡》的核心思想是“疾虚妄”,即批判当时盛行的谶纬神学、鬼神迷信等虚假不实之言,主张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认识论。全书旨在用理性的眼光和实证的精神,衡量古往今来的一切言论和学说,故称“论衡”。

·篇章背景:《效力》篇是《论衡》中专门论述“力量”的一篇文章。王充在这里所说的“力”,并不仅指肌肉力量,而是扩展到了智慧之力、文笔之力、治国之力等各个方面。他认为,知识分子的学问和思辨能力,同样是一种强大的“力”。

·上下文:在“奡、育,古之多力者”的上下文里,王充是在列举各种类型的“力”。他提到像奡、孟贲这样的“筋骨之力”,也提到像汉高祖刘邦手下萧何、樊哙等文臣武将的“将相之力”。他真正想论证的是,文人学士的“智慧”和“思辨”能力,是比单纯的勇力更高级、更强大的力量。引用奡和孟贲,是为了作为对比,引出他真正想赞颂的“文儒之力”。

三、人物介绍

1.奡(ào)

·身份:传说中的人物,夏代东夷族首领寒浞的儿子,又名“浇”。

·事迹:以其惊世骇俗的勇力着称于史。最着名的记载见于《论语·宪问》:“奡荡舟。”意思是奡能在陆地上划船或推动船只。这并非指他真的在旱地航行,而是极言其力气之大,能够扛起或推动在常人看来只能在水中移动的舟船。他的结局是被夏朝的中兴之主少康所杀。

2.育(孟贲)

·身份:战国时期的着名勇士,卫国人(一说齐国人)。

·事迹:古籍(如《帝王世纪》)中记载了许多关于他的传说:

·斗兽:据说他能在水中不避蛟龙,在陆上不避犀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