謷áo,诋毁。《吕氏春秋·怀宠》:“謷丑先王,排訾zi旧典。”(訾:毁谤。)
关于《吕氏春秋·怀宠》中“謷丑先王,排訾旧典”的解读,我们将从四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原文深度解析
原文:
《吕氏春秋·怀宠》:“凡君子之说也,非苟辨也;士之议也,非苟语也。必中理然后说,必当义然后议。故说义而王公大人益好理矣,士民黔首益行义矣。义理之道彰,则暴虐奸诈侵夺之术息也。暴虐奸诈与义理反也,其势不俱胜,不两立。故兵入于敌之境,则士民知所庇矣,黔首知不死矣。至于国邑之郊,不虐五谷,不掘坟墓,不伐树木,不烧积聚,不焚室屋,不取六畜。得民虏奉而题归之,以彰好恶;信与民期,以夺敌资。若此而犹有忧恨冒疾遂过不听者,虽行武焉亦可矣。先发声出号曰:『兵之来也,以救民之死。子之在上无道,据傲荒怠,贪戾虐众,恣睢自用也,辟远圣制,謷丑先王,排訾旧典,上不顺天,下不惠民。』”
注释:
·謷丑先王:诋毁古代圣王。“謷”通“嗷”,公开喧哗指责;“丑”意为丑化、污蔑。
·排訾旧典:排斥诽谤传统典籍。“排”即排斥;“訾”为恶意批判。
·背景逻辑:此段描述“义兵”讨伐无道君主的宣言,强调军事行动的合法性建立在暴君背离传统文化与民本思想的基础上。
翻译:
军队出征时先发布檄文:“我们前来是为了拯救百姓于死亡。你们的君主昏庸无道,傲慢荒淫,贪婪暴虐,刚愎自用;他违背圣贤制度,诋毁古代明君,排斥传统经典,上不顺应天道,下不惠泽人民。”
二、创作背景与思想源流
1.战国末期的思想整合
《吕氏春秋》成书于秦国统一前夕,吕不韦组织门客融合儒、道、法、墨等学派,试图构建统一帝国的治国纲领。本篇强调“义兵”观念,反对单纯暴力征服,主张军事行动需符合道义标准。
2.对“法家极端化”的修正
针对商鞅变法后秦地出现的“焚诗书、弃礼乐”倾向,本文通过批判“排訾旧典”,暗喻治国需尊重文化传统,不可全盘否定历史经验。
3.“怀宠”的政治哲学
篇名“怀宠”指通过仁德获取民心归附。文中将“谤丑先王”与“不惠民”并列,揭示暴政与文化虚无主义的共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