盎àng,盈溢的样子。《孟子·尽心上》:“见于面,盎于背,施(yi)于四体。”(施:延及。)
《孟子》中的这句话虽然简短,却蕴含着儒家修养功夫的深邃意境。让我们一同深入探讨这段跨越两千多年的智慧。
一、故事原文与语境
这段话出自《孟子·尽心上》,原文是孟子与弟子公孙丑的对话:
孟子曰:“广土众民,君子欲之,所乐不存焉。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君子乐之,所性不存焉。君子所性,虽大行不加焉,虽穷居不损焉,分定故也。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
二、详细注释与翻译
【注释】
·见于面:显现于面部。见,同“现”,显现。
·盎于背:充盈于背部。盎,音àng,充盈、丰盛的样子。
·施于四体:延及于四肢。施,音yi,蔓延、延及。
·睟然:温润和煦的样子。
·不言而喻:不需要言语,别人就能明白。
【白话翻译】
孟子说:“广阔的领土、众多的百姓,是君子所希望的,但他的快乐不在这里。屹立于天下的中央,安定四海的百姓,君子以此为乐,但他的本性不在这里。君子的本性,即使理想通行于天下不会增加,即使穷困隐居不会减少,因为本分已经固定。君子的本性,仁、义、礼、智植根于内心。它生发出来的神色,温润和煦地表现在脸上,充盈在背部,延及到四肢。四肢不必言语,就能让人理解。”
三、创作背景与思想渊源
时代背景:战国中期,社会动荡,“上下交征利”,孟子周游列国推行仁政,却屡遭挫折。在此背景下,他更加注重内在德性的培养,强调无论外在境遇如何,都应坚守内心的仁义。
思想渊源:这一观念承前启后:
·承自孔子“君子坦荡荡”的气质论
·启发了后世“诚于中,形于外”的修养传统
·与中医“有诸内,必形诸外”理论相通
四、深度寓意解读
这句话描绘了道德修养达到极高境界时的身心状态:
1.内外一体:内在德性会自然流露为外在气象,无法伪装
2.身心合一:道德修养会引发生理层面的变化,形成整体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