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故事 > 第3章 第11章 案àn,“财物积,国家案自富矣”

第3章 第11章 案àn,“财物积,国家案自富矣”(1 / 2)

案àn,于是,就。《荀子·王制》:“财物积,国家案自富矣。”

我们来对《荀子·王制》中“财物积,国家案自富矣”这一体现儒家经世致用思想的重要论断进行详细解读。

一、原文、注释及翻译

1.原文节选

此句出自《荀子·王制》篇,该篇系统地阐述了荀子关于如何治理国家、成为王者的政治蓝图。这句话出现在论述如何发展生产、富国强兵的段落中:

等赋府库者,货之流也。故明主必谨养其和,节其流,开其源,而时斟酌焉。潢然使天下必有余,而上不忧不足。如是,则上下俱富,交无所藏之,是知国计之极也。

故禹十年水,汤七年旱,而天下无菜色者,十年之后,年谷复熟,而陈积有余。是无它故焉,知本末源流之谓也。

故田野县鄙者,财之本也;垣窌仓廪者,财之末也。百姓时和、事业得叙者,货之源也;等赋府库者,货之流也。故明主必谨养其和,节其流,开其源,而时斟酌焉。潢然使天下必有余,而上不忧不足。如是,则上下俱富,交无所藏之,是知国计之极也。

故田野荒而仓廪实,百姓虚而府库满,夫是之谓国蹶。伐其本,竭其源,而并之其末,然而主相不知恶也,则其倾覆灭亡可立而待也。以国持之而不足以容其身,夫是之谓至贪,是愚主之极也。将以求富而丧其国,将以求利而危其身,古有万国,今有十数焉,是无它故焉,其所以失之一也。君人者,亦可以觉矣。

百里之国,足以独立矣。凡攻人者,非以为名,则案以为利也;不然,则忿之也。仁人之用国,将修志意,正身行,伉隆高,致忠信,期文理。无辟污之地,而一国足以独立矣。彼其人者,生乎今之世,而志乎古之道。以国持之,则主能时宜,民能时安,是其所以独立也。然后养其和,节其流,开其源,而时斟酌焉。…财物积,国家案自富矣。

2.注释

·财物:物资和金钱。

·积:积聚,储备。

·国家:指诸侯国和大夫的家。

·案:乃,于是,就。这里用作连词,表示自然而然的承接关系。

·自富:自然就会富足。

3.翻译

(只要做到)物资和钱财得到积累,国家自然就会富足强盛了。

二、创作背景与作品介绍

1.时代背景:战国末期

与韩非子所处的时代相同,这是一个大争之世,各国兼并战争异常激烈。国家的生存与强大,直接依赖于其经济实力和军事储备。如何富国强兵,是当时所有思想家和政治家必须回答的核心问题。

2.作者荀子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前238年),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儒家学派集大成者,也是两位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李斯)的老师。

·他的思想兼具儒家与法家的特点,主张“性恶论”,强调后天学习和礼法教化的重要性。

·他不同于孟子“迂远而阔于事情”的理想主义,更注重现实政治和功利效果,其学说具有很强的实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