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àn,文书,案卷。《新唐书·陆贽传》:“视案籍烦简。”(籍:指记录的本册。)
我们来深入解析《新唐书·陆贽传》中“视案籍烦简”这一记载。这句话虽然简短,但背后蕴含的治国理念与人物风骨,极具现实意义。
一、原文、注释及翻译
1.原文
《新唐书·卷一百五十七·陆贽传》中记载:
(贽)视案籍烦简,系轻重视之。
2.注释
·视:察看,审察。
·案籍:“案”指官府文书、卷宗;“籍”指簿册、账目。“案籍”合称,泛指政府公文、档案和各类记录。
·烦简:“烦”指繁琐、冗杂;“简”指简单、简明。
·系:根据,依据。
·轻重:指政务的重要程度和事情的轻重缓急。
3.翻译
(陆贽)审察公文簿册的繁琐与简明情况,根据政务的轻重缓急来处置它们。
二、人物故事介绍
陆贽是中唐时期着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被誉为“唐代十大名相”之一。他的一生,是“视案籍烦简”这一管理智慧的最好注脚。
背景:
陆贽生活在安史之乱后的中唐时期,国家面临藩镇割据、宦官专权、财政困难等一系列严重问题。他18岁中进士,后得到唐德宗李适的赏识和重用,官至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即宰相)。
核心事迹与“视案籍烦简”的体现:
1.德宗的“囤积癖”与陆贽的“过滤器”:唐德宗是一个疑心重、精力旺盛且事必躬亲的皇帝。他喜欢大包大揽,收到的奏疏堆积如山,以至于他常常亲自批示到深夜,却效率低下,政令阻塞。陆贽担任宰相后,成为了一个高效的“信息处理器”。他“视案籍烦简”,对所有公文进行甄别筛选:
·去“烦”:过滤掉那些冗长空洞、无关宏旨的琐碎文书。
·举“要”:将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核心问题(如军事、财政、吏治)提炼出来,附上自己的处理意见,再呈报给德宗。
·这使得德宗能从繁杂的事务中解脱出来,专注于重大决策,行政效率大大提高。
2.朱泚之乱中的“内相”:在“泾原兵变”中,德宗仓皇出逃,国家危在旦夕。陆贽随行,所有诏书都出自他手。在动荡的环境中,他处理机务、起草文告,“视案籍烦简”的能力更是发挥到极致。他能在千头万绪中,迅速抓住核心矛盾,所拟诏书情理兼备,动人心魄,为平定叛乱、凝聚人心起到了巨大作用,当时人称他为“内相”。
3.治国理念的延伸:陆贽的管理智慧不仅在于处理公文。在治国方略上,他也体现了“去烦举要”的思想。他反对苛捐杂税(“烦”),主张简化税制、藏富于民(“简”);他批判冗官现象(“烦”),主张精选官吏、提高效能(“简”)。他的着名政论着作《陆宣公奏议》全面体现了其抓大放小、务实高效的为政风格。
三、着作与作者介绍
1.着作介绍
·《陆宣公奏议》(又名《翰苑集》):这是陆贽文章的总集,主要是他写给皇帝的奏章、制诰和政论文章。其特点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