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ān,安心。《三国志·魏书·司马朗传》:“郊境之内,民不安业。”
通过《三国志·魏书·司马朗传》里“郊境之内,民不安业”这句话,我们能窥见东汉末年的动荡景象,也感受到司马朗那份深沉的忧民之心。
故事原文与背景
原文摘录:
是时董卓迁天子都长安,卓因留洛阳……朗因曰:明公以高世之德,遭阳九之会,清除群秽,广举贤士,此诚虚心垂虑,将兴至治也。威德以隆,功业以着,而兵难日起,州郡鼎沸,郊境之内,民不安业,损弃居产,流亡藏窜,虽四关设禁,重加刑戮,犹不绝息,此朗之所以于邑也。
背景解读:
这段话是司马朗当时被董卓部下抓住后对董卓所言。他一方面肯定董卓的“功德”,另一方面也委婉指出了董卓执政期间连年战乱、百姓流离失所的现实。司马朗以此劝谏董卓反思,也为自己和家人的离开创造机会。这体现了他审时度势的智慧,也展现了他对民生疾苦的关切。
原文注释与翻译
·注释:
·郊境之内:指国都附近地区。
·民不安业:百姓无法安心从事本职工作(主要指农业生产)。
·损弃居产:抛弃房屋和田产。
·流亡藏窜:流落逃亡,躲藏隐匿。
·于邑:同,悲伤、忧闷的样子。
·翻译:
司马朗于是说:明公您凭着卓越的德行,正遭逢厄运,清除奸恶,广泛举荐贤士,这真是虚心垂虑,将要兴起太平之世啊。如今您的威望德行正高,功业正着,然而战争频起,州郡动荡不安,京城郊野,百姓不能安居乐业,他们抛弃家产,流亡藏匿,虽然在各处关隘设置了禁令,加重刑罚来惩处,仍然不能制止(这种情况),这就是我之所以悲伤的原因啊。
司马朗其人
根据《三国志》等史料记载:
·出身与家教:司马朗(171年—217年),字伯达,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人。他出身官宦世家,祖父司马儁、父亲司马防都曾担任太守等要职。司马防家教严格,这为司马朗兄弟的成才奠定了基础。
·少年聪慧:他九岁时就能机智回应他人对其父亲字号的直呼。十二岁通过经学考试成为童子郎,面对监考官对其年龄的质疑,他沉稳对答,表明自己不会损年以求早成。
·政治远见:董卓入洛阳后,他曾劝谏野王的李邵不要轻易迁居,以免动摇民心,后果然如他所料。他看出董卓必败,设法脱身返回家乡,并预判到家乡温县并非安全之地,建议乡人迁往黎阳,虽多数人未听,但其远见后被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