霭ǎi,云雾。苏轼《题南溪竹上》诗:“山头霭霭暮云横。”
关于苏轼《题南溪竹上》这首诗,需要首先澄清一个重要的文献事实:此诗在苏轼现存权威文集中并未收录,其出处存在争议。根据学界考证,这首诗更可能是宋代其他文人的作品,后被误归入苏轼名下。但考虑到字典中有列出,我将以严谨的学术态度,为读者朋友们梳理相关信息。
一、诗歌原文与出处辨析
《题南溪竹上》(传为苏轼作,实存疑)
小序:”苏轼尝游南溪,醉卧竹间,题诗竹上云。“
诗句:
山头霭霭暮云横,古木苍苍乱石堆。
独倚阑干无一事,此身如在画中行。
出处辨析:
此诗最早见于一些地方志和宋代笔记(如《宋人轶事汇编》),但未被《苏轼诗集》(中华书局校注本)等权威版本收录。从风格判断,其浅白直露的写景方式与苏轼凝练厚重的典型风格存在差异,更可能是后人伪托或张冠李戴。
二、全文注释与翻译(基于现存诗句)
注释:
霭霭:云雾密集的样子(与陶渊明“霭霭停云”意象一脉相承)
苍苍:形容树木深青色,显苍古之态
乱石堆:暗合苏轼“乱石穿空”中对自然力量的偏爱
独倚阑干:典型文人姿态,展现超然物外的观照心境
白话翻译:
山巅之上暮云低垂,层层叠叠横亘天际,
古树苍郁深沉,与散乱的岩石相依。
我独自倚着栏杆静享这份闲适,
仿佛置身画卷之中,物我两忘。
三、创作背景与意义(假设为苏轼作)
1.可能的背景
若此诗确与苏轼相关,应作于其贬谪黄州(1080-1084)或惠州(1094-1097)时期。此时苏轼常通过山水游览寻求精神解脱,符合“南溪”野游的场景。
2.核心意境
自然与人的融合:通过“暮云横”“古木苍苍”的宏大意象,反衬“独倚阑干”的个体渺小,最终达成“画中行”的物我合一境界
困境中的超脱:即便身处“乱石堆”般的艰险环境,仍能发现如画美感,体现其“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哲学
四、苏轼生平与艺术精神(以此诗为引)
苏轼(1037-1101)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坛领袖
人生轨迹:
年少成名:嘉佑二年(1057)进士及第
仕途波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外放,又因“乌台诗案”贬黄州
晚年流徙:谪惠州、儋州,终逝于常州
文学成就:
词开豪放一派(《念奴娇·赤壁怀古》)
散文列“唐宋八大家”
诗富理趣(《题西林壁》)
与此诗相通的苏轼思想:
虽然此诗真伪存疑,但其中体现的“在自然中发现美”与“超然自适”的情怀,完全契合苏轼的创作精神。如下列确属苏轼的诗句可作参照:
“我行无所赴,悠扬信舴艋”(《次韵答参寥》)
“江南春尽水如天,罨画楼台绿树边”(《书衮仪所藏惠崇画》)
五、学术建议
1.若您需引用此诗,建议注明“传为苏轼作”并说明出处存疑
2.推荐阅读苏轼确凿的山水诗代表作:
《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
《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
《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
通过这首诗的辨析,我们不仅接触到一首有趣的存疑作品,更得以深入理解苏轼真正的艺术精神——在真实与传说之间,恰恰彰显了苏轼作为文化符号的永恒魅力。
上文提到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宋代文学家苏轼最负盛名的词作,被誉为宋词豪放派的巅峰之作。以下是其全文、翻译及深度解析。
一、全文与注释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注释:
风流人物:杰出的英雄人物。
故垒:古老的军事营垒。
周郎:指三国时吴国名将周瑜,字公瑾,二十四岁即为吴国中郎将,人称“周郎”。
赤壁:苏轼所游实为黄州赤鼻矶,并非赤壁之战旧址,此处是借景抒怀。
小乔:乔公之女,周瑜之妻,与其姊大乔并称国色。
雄姿英发:姿态雄武,英气勃发。
羽扇纶巾:手执羽毛扇,头戴青丝巾。这是儒将的典型装扮,形容周瑜从容闲雅。
樯橹:代指曹操的战船。一作“强虏”。
华发:白发。
酹:将酒洒在地上或水中,以示祭奠。
二、白话翻译
长江之水滚滚东流,千百年来,无数英雄豪杰都像这浪花一样,被历史的长河冲刷殆尽。
人们指着那旧营垒的西边说,那就是三国时期周瑜大破曹军的赤壁。
陡峭的石壁直插云霄,汹涌的波涛猛烈地拍打着江岸,卷起的浪花仿佛千万堆白雪。
壮丽的江山美如画卷,在那个时代,曾涌现出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当年的周瑜,小乔刚刚嫁给他,他英姿勃发,豪情满怀。
手摇羽扇,头戴纶巾,在谈笑自若之间,就让曹操的战船灰飞烟灭。
(如今)我神游于当年的战场,应该会笑自己太多愁善感,以至于过早地生出了白发。
人生犹如一场大梦,还是倒一杯酒,来祭奠这亘古不变的江月吧。
三、创作背景
1.时间与地点:
这首词创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七月,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今湖北黄冈)任团练副使已近三年。
2.个人境遇:
这是苏轼人生中最失意困顿的时期之一。他身处政治逆境,行动受限,前途未卜,内心充满了沉重的挫败感和对人生的幻灭感。
3.借景抒怀:
在黄州期间,苏轼多次游览城外的赤鼻矶。他明知此地并非真正的古战场,却依然将眼前壮阔的景色与三国赤壁之战的历史联想在一起。其目的并非考证历史,而是为了借地抒情,通过怀古来抒发自己内心的郁结,并寻求精神上的超越。
四、作品意义与赏析
这首词之所以成为千古绝唱,在于其实现了多重境界的完美融合:
1.时空的宏大与个人的渺小:
开篇“大江东去,浪淘尽”将时间与空间无限拓展,在历史的洪流中,再伟大的英雄也终将逝去。这为全词奠定了苍凉而深沉的基调。
结尾“人生如梦”的慨叹,正是在这种宏大时空背景下,对个体生命短暂的深刻体悟。
2.历史之“豪”与个人之“闷”:
词中极力渲染赤壁的壮丽景色(“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和周瑜的少年得志、功成名就(“雄姿英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是历史之“豪”。
而词人自己却是“早生华发”、功业无成,被贬闲居,形成鲜明对比。这是个人之“闷”。
3.悲愤的升华与精神的超越:
这首词最了不起的地方,在于它没有停留在悲愤和感伤之中。苏轼通过“人生如梦”的哲思,将个人的失意与永恒的江山明月融为一体。最后“一尊还酹江月”的举动,是一种与历史、与自然达成和解的姿态。他从无尽的愁绪中跳脱出来,达到了一种旷达、超脱的精神境界。
总结:《念奴娇·赤壁怀古》不仅是一首怀古词,更是一曲深刻的生命咏叹调。它将对历史的凭吊、对英雄的向往、对自身命运的感慨,全部融入壮阔的自然景象之中,最终升华为对宇宙和人生的哲学思考,完美地展现了苏轼豪放词风与旷达胸襟的极致。
苏轼的《题西林壁》是一首蕴含深刻哲理的千古名篇,以其精炼的语言揭示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普遍真理。
一、全文与注释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释:
西林:指江西庐山的西林寺。
题:题写,书写。
横看:从正面看。庐山是南北走向,故“横看”即从山的东西方向看。
侧:从侧面看。
缘:因为。
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二、白话翻译
从正面看,庐山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面看,它又成了巍然耸立的险峰。
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等不同角度去看,庐山呈现出千姿百态,各不相同。
之所以无法认清庐山真正的样貌,
是因为我自己正身处在这座深山之中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