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转身从陶罐里倒出一些粉末,撒在锯条上,切割时的阻力明显减小。刘彬的扫描仪立刻分析出粉末成分:“是草木灰和动物油脂的混合物,相当于早期的润滑油,能减少摩擦损耗。”青林注意到案几上的竹简账本,上面不仅有工程款项记录,还有“工具专利费”“技术咨询费”“原材料合作分成”等条目,甚至标注着不同国家的项目利润比例。
“看来他不是被动接单,是主动布局,”青林小声对吉力大师说,“把专利和工程绑定,还整合上下游供应链,这模式和现代科技公司的生态布局一模一样。”吉力大师点头,掌心的锚定仪突然发出微弱的警报——时空能量场出现波动,观测时限只剩四十分钟。
就在这时,工坊外传来喧哗声。三人循声望去,只见几名秦国工匠抬着一堆木料前来,为首的人一脸焦急:“公输先生,我们按您给的图纸做的攻城车总出故障,齿轮总是卡壳,您能不能派人去调试?我们愿意付调试费。”
鲁班跟着出去,围着攻城车查看片刻,伸手拧动齿轮旁的一个木销:“这里的轴距差了一分,我工坊的‘量规’能精准测轴距,你们没买配套的工具,自然做不准。”他回头吩咐弟子:“带他们去取一套量规,再教他们校准方法,按‘技术服务’收费,三钱一次。”
刘彬的扫描仪对准那套量规,发现上面刻着细密的刻度,还有可滑动的游标结构:“这是游标卡尺的雏形!比西方早了近两千年,而且他还把测量工具和技术服务结合起来,太有商业头脑了。”青林趁机用高清相机拍摄攻城车的结构,镜头里的齿轮咬合精准,传动杆的角度经过精密计算,完全符合现代机械力学原理。
突然,鲁班像是察觉到什么,猛地抬头望向三人藏身的方向。吉力大师立刻加强隐身装置的能量输出,三人的身影几乎与空气融为一体。鲁班的目光在空气中停留了几秒,随即转身对弟子说:“最近总觉得有‘无形的眼睛’在看,你们把工坊的防御木械再检查一遍。”他说的防御木械,正是门口那架能自动落下的木闸,上面带着简单的触发机关,已是早期安防设备的雏形。
“他的感知太敏锐了,”刘彬擦了擦额角的汗,扫描仪显示鲁班的脑电波突然飙升,“他可能捕捉到了我们隐身装置的能量波动。”吉力大师看了眼锚定仪的倒计时:“该准备撤离了,再待下去会引发时空紊乱。”
青林最后望向工坊中央的鲁班,他正蹲在地上,用一支特制的凿子在木头上开槽,动作行云流水,每一下的深度都分毫不差。旁边的竹简上,新的图纸已经画了一半——那是一种带着轮轴结构的运输工具,显然是马车的改进版,能大幅提高木料运输效率。
随着吉力大师按下撤离键,白光再次笼罩三人。当他们回到量子观测站时,控制台的屏幕上已经布满了这次观测的数据:锯子的机械原理、云梯的结构图纸、鲁班的工程契约文本、供应链合作模式……刘彬将数据导入工程AI系统,全息投影立刻还原出鲁班工坊的三维模型,连每一个齿轮的咬合细节都清晰可见。
“我们之前太小看鲁班了,”青林盯着模型里的标准化工具生产线,感慨道,“他不只是发明家,更是把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创业者,用专利技术打通了研发、生产、工程、供应链的全链条。”吉力大师摩挲着锚定仪上残留的能量纹路:“春秋时期的生产力条件下,能做到这种程度,简直是跨越时代的智慧。”
刘彬突然调出一段数据:“你们看,鲁班的账本里还有跨国合作记录,他和吴国的造船工坊合作,把榫卯技术用到船舶建造上,收取专利分成。这已经是早期的‘技术输出’模式了。”
青林走到观测窗前,望着远处城市里林立的摩天大楼。那些钢筋混凝土的建筑,本质上仍是对“结构力学”的应用,而几千年前的鲁班,早已用木头与铁器,搭建起科技与商业结合的雏形。
他转身看向吉力大师:“下次,我们去看看他建造姑苏台的时候,那是他最大的工程项目,肯定有更惊人的技术突破。”
吉力大师笑着点头,锚定仪再次亮起金色的光晕。屏幕上的时空坐标锁定在公元前506年的吴国姑苏,那个鲁班正指挥着上千名工匠,将一块块木料搭建成宏伟宫殿的清晨。
而在遥远的春秋时代,曲阜的工坊里,鲁班忽然停下手中的活,抬头望向天空,指尖无意识地在木头上刻下一个奇怪的齿轮纹路——那纹路,竟与量子锚定仪上的能量符号隐约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