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注意到他的观察方式了吗?”吉力大师的声音打断了青林的思绪,“他没有只关注农夫的劳作,而是将目光投向了‘童孙’——那些尚未成年的孩子,从他们的模仿行为中,看到了田园生活的传承与希望。”
青林仔细回想范成大刚才的举动,确实如吉力大师所说。范成大在书写前,不仅观察了农夫耘田、农妇绩麻的场景,还特意留意了孩童在桑树下模仿大人种瓜的细节。这种对生活的全方位观察,正是他的诗歌能够打动人心的关键所在。
就在这时,远处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一位身着短打的农夫匆匆跑来,神色慌张地对范成大说道:“范大人,不好了!西边的稻田里突然出现了大片的蝗虫,再不想办法,今年的收成就要毁了!”
范成大闻言,立刻站起身来,脸上的欣慰笑容瞬间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丝凝重。他快步跟着农夫向西边的稻田走去,青林和吉力大师也连忙跟上,他们的“隐匿徽章”自动调整了频率,确保不会被农夫察觉。
西边的稻田里,果然有大片的蝗虫在啃食稻穗,原本金黄的稻穗已经变得残缺不全,几只蝗虫甚至跳到了农夫的衣襟上。农夫们急得团团转,有的拿起竹竿拍打,有的试图用树枝驱赶,但蝗虫的数量实在太多,根本无济于事。
“大家先冷静下来!”范成大的声音沉稳有力,瞬间让慌乱的农夫们安静下来,“蝗虫怕烟,我们可以收集干枯的稻草和艾草,在稻田四周点燃,用烟雾驱赶它们。另外,让家里的孩童们准备一些竹筐,在烟雾的掩护下,捕捉那些落在地上的蝗虫,既能减少蝗虫的数量,又能作为食物补充。”
农夫们听到范成大的建议,立刻行动起来。有的去收集稻草和艾草,有的回家叫醒孩童准备竹筐。范成大则亲自走到稻田边,观察蝗虫的分布情况,时不时地对农夫们的行动进行指导。他的眼神专注而坚定,仿佛在面对一场重要的战役。
青林的“时空脉搏仪”再次震动起来,这次的“智慧波”浓度比刚才创作诗歌时还要高。他恍然大悟,原来范成大的智慧不仅体现在文学创作上,更体现在他对现实问题的解决能力上。他没有因为自己是文人就束手无策,而是结合生活经验,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这就是‘实践智慧’,”吉力大师轻声说道,“很多人只看到了范成大的诗人身份,却忽略了他曾历任地方官,在任期间为百姓做了很多实事。他的诗歌之所以充满生活气息,正是因为他始终扎根于现实生活,将自己的观察与实践融入到创作中。”
在范成大的指导下,农夫们很快点燃了稻草和艾草,浓烟在稻田四周弥漫开来。蝗虫果然受到了烟雾的刺激,纷纷向远处飞去。孩童们则拿着竹筐,在烟雾中穿梭,将落在地上的蝗虫一一捡起。不一会儿,原本肆虐的蝗虫就少了一大半,稻田总算保住了。
农夫们纷纷向范成大道谢,脸上露出了感激的笑容。范成大摆了摆手,说道:“大家不必客气,保护稻田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只是这次蝗虫出现得突然,大家还要多加留意,一旦发现异常,及时通知我。”
说完,范成大回到老槐树下,拿起竹笔,在麻纸上继续书写。这次他写的是另一首诗:“蝴蝶双双入菜花,日长无客到田家。鸡飞过篱犬吠窦,知有行商来买茶。”诗中描绘了田园生活的宁静与热闹,字里行间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
青林看着范成大专注的身影,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感动。他突然明白,为什么《四时田园杂兴》能够流传千古——因为这些诗歌不仅是文学作品,更是对一个时代生活的真实记录,是人类智慧与情感的结晶。
“时间差不多了。”吉力大师看了看“时空透镜”的指示灯,“我们需要在‘时间褶皱’闭合前返回‘时序号’,否则会被留在这个时空。”
青林点了点头,最后看了一眼范成大。此刻的范成大已经写完了整首诗,正拿着麻纸,在阳光下轻声吟诵,脸上带着满足的笑容。那一幕,如同烙印般深深印在了青林的脑海里。
当青林和吉力大师再次回到“时序号”船舱时,“时空透镜”的光芒渐渐褪去。青林手腕上的“信息检索仪”显示,他们这次在南宋停留了1小时23分钟,收集到了3段高浓度的“智慧波”,其中包括范成大创作《四时田园杂兴》时释放的能量波。
吉力大师将“记忆晶体”插入“数据分析仪”,屏幕上立刻显示出“智慧波”的波形图。“这些‘智慧波’蕴含着范成大的思维模式和情感波动,”吉力大师解释道,“通过分析它们,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这位伟大诗人的创作过程,甚至能为未来的‘人工智能创作’提供参考。”
青林看着屏幕上跳动的波形图,心中感慨万千。他突然意识到,穿越时空的意义不仅仅是观察历史,更是传承人类的智慧与文明。每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每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是人类文明长河中的珍贵宝藏,需要被永远铭记和传承。
青林指尖再次触碰“时序锚点”的界面。淡蓝色的数据流再次倾泻而下,仿佛在预示着一场新的时空之旅即将开始。
而这次南宋之行的记忆,以及范成大在稻田边创作《四时田园杂兴》的身影,将永远留在青林的心中,成为他探索时空、传承文明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