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磁青纸?”穿越者青林的呼吸骤然停滞。
他曾在国家博物馆的特展上见过这种宋代皇家御用纸张的复制品,却从未想过能亲眼见到真品——而且是铺在案上,正准备承载笔墨的真品。
更让他心脏狂跳的是,书案后坐着的那人,身着赭黄常服,腰间系着玉带,侧脸的轮廓在窗边透进的晨光里显得格外清晰,眉眼间的沉静与锐利,竟与历史影像库里宋孝宗赵昚的复原图分毫不差。
赵昚似乎并未察觉身后突然多了个人,他正垂着眼,右手握着一支紫毫笔,笔尖悬在磁青纸上方,指节微微泛白。
案头的瓷碟里盛着些金粉,旁边的小炉上温着一盏清水,水汽袅袅,将金粉的光泽晕染得愈发柔和。
青林注意到,那支紫毫笔的笔杆上刻着细密的云纹,靠近笔锋的位置还嵌着一颗米粒大小的珍珠,在光线下折射出温润的光晕。
“陛下,金墨已研好。”一个穿着青色内侍服的人轻手轻脚地走过来,将一方研好的金墨放在案边。
那金墨并非寻常墨锭的黑色,而是泛着淡淡的赤金色,表面光滑如镜,仿佛是用融化的黄金浇筑而成。
赵昚微微颔首,声音低沉而温和:“知道了,退下吧。”他拿起金墨,在清水里轻轻蘸了一下,然后缓缓在磁青纸上落下笔锋。
青林的目光紧紧盯着笔尖,只见那金墨落在幽蓝的纸面上时,竟像是有生命般晕开,墨色浓淡相宜,既不显得厚重压抑,也不显得单薄无力,每一笔都透着说不出的劲道。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赵昚一边轻声念着,一边挥毫泼墨。他的笔法流畅自然,时而急促,时而舒缓,仿佛不是在写字,而是在演绎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青林站在原地,大气都不敢喘一口,生怕惊扰了眼前的景象。他知道,《后赤壁赋》是苏轼被贬黄州时所作,字里行间充满了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慨,而赵昚选择在此时书写这篇赋文,不知是否另有深意。
随着赵昚的笔尖不断移动,磁青纸上的金字越来越多,整篇赋文的轮廓也渐渐清晰起来。青林注意到,那些金字在幽蓝的纸面上泛着温润的金光,即便隔着一段距离,也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力量。他忽然想起自己此行的目的——时空管理局监测到南宋孝宗朝存在一处异常的能量波动,怀疑与某种未知的时空现象有关,而他的任务就是穿越到这个时代,找到能量波动的源头,并尽可能收集相关信息。
难道这能量波动与赵昚书写《后赤壁赋》有关?青林暗自思索。他仔细观察着周围的环境,发现书房的角落里放着一个铜制的香炉,香炉里燃烧的檀香正缓缓升起,形成一缕缕细长的烟柱。烟柱在空中飘动时,竟呈现出一种不规则的波动,与他之前在实验室里监测到的能量波动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就在这时,赵昚突然停住了笔,他抬起头,目光似乎不经意地扫过青林所在的方向。青林的心脏瞬间提到了嗓子眼,他下意识地屏住呼吸,身体僵硬地站在原地。然而赵昚并没有表现出任何异样,他只是轻轻皱了皱眉,然后又低下头,继续在磁青纸上书写。
青林松了一口气,后背却已经被冷汗浸湿。他知道,自己现在身处的是南宋时期,一旦身份暴露,后果不堪设想。他必须小心谨慎,不能引起任何人的怀疑。
赵昚的书写速度渐渐加快,笔尖在磁青纸上划过的声音清晰可闻,像是春蚕在啃食桑叶,又像是细雨落在青瓦上。青林的目光随着笔尖移动,只见那些金字在纸上跳跃着,仿佛要挣脱纸面的束缚,飞向遥远的时空。他忽然想起自己在历史课上学过的知识,宋孝宗赵昚是南宋最有作为的皇帝之一,他在位期间,曾试图收复中原失地,重振宋朝的国威,却最终因为种种原因未能如愿。或许,他在书写《后赤壁赋》时,也在借苏轼的文字抒发自己内心的壮志豪情与无奈吧。
不知不觉间,夕阳已经西斜,金色的阳光透过窗户洒进书房,落在磁青纸上,让那些金字显得更加耀眼。赵昚终于写完了最后一个字,他放下笔,轻轻舒了一口气,然后往后靠在椅背上,目光久久地停留在那篇《后赤壁赋》上。
青林趁机仔细观察着那篇赋文,只见整篇文章布局工整,字迹苍劲有力,每一个字都像是精心雕琢的艺术品。磁青纸的幽蓝色与金字的赤金色相互映衬,形成了一种极具冲击力的视觉效果,即便再过千年,也依然能让人感受到其中蕴含的魅力。
“好一幅《后赤壁赋》!”赵昚轻声赞叹道,声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感慨。他伸出手,轻轻抚摸着纸面,指尖划过那些金字时,似乎在感受着其中蕴含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