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驾!”驭手们挥动马鞭,牛群再次启动,镇北车缓缓向前推进,楼橹上的弩箭不断射出,飞虻箭如雨点般落在匈奴骑兵阵中,每一支箭都能造成致命的杀伤。左贤王在远处看到这一幕,脸色铁青,却始终不敢下令全线冲锋——他从未见过如此诡异的战车,更无法理解那些能穿透皮甲的箭簇是如何制成的。
夕阳西下时,匈奴骑兵终于撤退。旷野上留下了数百具尸体,而汉军方面,仅有三名士兵在混战中受了轻伤。青林站在城楼上,看着镇北车缓缓撤回城内,心中涌起复杂的情绪——他知道,这场胜利已经彻底改变了历史的走向,东汉对匈奴的防御格局,将因这些“时空造物”而提前数十年改写。
夜幕降临后,中军帐内灯火通明。刘秀正与将领们商议后续的防御计划,青林则独自走到帐外,望着夜空中的星斗。他试着用意识呼唤时空锚点装置,却只得到一片沉寂的回应——看来,他还需要更多的“时空能量”,才能重新定位回归未来的坐标。
“先生在想什么?”刘秀的声音从身后传来,他手中拿着一个陶碗,里面盛着温热的酒浆,“是在担心匈奴的后续攻势,还是……在想回去的路?”
青林转过身,看着刘秀眼中熟悉的了然——这位帝王似乎总能看透他的秘密。他接过陶碗,轻轻抿了一口,辛辣的酒液滑过喉咙,带来一丝暖意:“大司马如何知道,我并非这个时代的人?”
“第一次在昆阳见到你时,你身上的衣服并非麻布,手中拿着能发出微光的物件。”刘秀在他身边坐下,目光望向远处的镇北车,“第二次在蓟城,你教给我的那些数字与图纸,绝非当世所能有。至于这一次……”他指了指天上的星斗,“你看星星的眼神,不像是在看神明,更像是在看一张地图。”
青林沉默了。他忽然意识到,刘秀之所以能造出镇北车与飞虻箭,不仅仅是因为他留下的金属残片,更因为这位帝王本身就具备超越时代的洞察力。他能从那些零散的“时空碎片”中,捕捉到技术的脉络,并用这个时代的资源将其实现——这种能力,或许比任何先进的科技都更加强大。
“匈奴虽退,但其主力仍在漠南。”刘秀的声音变得凝重起来,“我打算在雁门、代郡、上谷三郡修建防御工事,将镇北车列阵于各郡要冲,再配备飞虻箭,形成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线。待来年春耕过后,便主动出击,收复被匈奴占据的河套地区。”
青林看着他眼中的光芒,忽然想起了未来历史书中的记载——原本,东汉要到公元91年,才由窦宪率军大破匈奴,勒石燕然。而现在,这个时间点可能要提前到建武八年,甚至更早。
“大司马,”青林开口道,“飞虻箭的生产速度如何?镇北车的数量还能增加吗?”
“韧铁的冶炼速度较慢,目前每月只能造出三百支飞虻箭,镇北车每月可造五辆。”刘秀叹了口气,“不过,我已命人在并州、凉州开设新的冶铁作坊,相信不出半年,产量便能翻倍。”
青林点点头,脑海中忽然闪过一个念头——他可以利用自己的知识,进一步提升这个时代的技术水平。比如,改进冶铁的鼓风装置,用水力代替人力,提高韧铁的产量;或者设计更精准的弩机,让飞虻箭的射程与杀伤力再上一个台阶。
“大司马,我有一计,可提升韧铁的产量。”青林说道,“我们可以利用水车的原理,制造水力鼓风装置,这样既能节省人力,又能提高炉温,让韧铁的冶炼速度加快一倍。”
刘秀眼中闪过惊喜的光芒:“先生快详细说说。”
青林拿起地上的树枝,在泥土上画出水力鼓风装置的结构图——这是他在未来世界学到的基础工业知识,却足以在这个时代引发一场冶铁革命。刘秀看得极为认真,不时提出疑问,两人讨论到深夜,帐内的灯火始终未熄。
接下来的一个月,青林几乎都待在并州的冶铁作坊里。他指导工匠们建造水力鼓风装置,改进熔炉的结构,还设计了一套简单的流水线作业流程,让韧铁的冶炼、锻打、成型能够高效衔接。当第一台水力鼓风装置启动时,巨大的风箱在水流的驱动下不断压缩空气,熔炉内的火焰瞬间升高,呈现出耀眼的白色——这意味着炉温已经达到了冶炼优质钢材的标准。
与此同时,镇北车与飞虻箭的产量也在稳步提升。到了建武七年秋,汉军已拥有三十辆镇北车,五千支飞虻箭,足以在雁门、代郡、上谷三郡形成完整的防御体系。刘秀亲自率军巡视边防,当他看到三郡的士兵们操纵着镇北车在边境线上巡逻,用飞虻箭精准射中数里外的靶子时,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有此利器,何惧匈奴?”刘秀站在雁门郡的城楼上,望着北方的草原,语气中充满了自信,“明年春天,我便亲率大军,北上漠南,让匈奴人知道,大汉的边疆,绝非他们可以随意践踏之地。”
青林站在他身旁,心中却有些忐忑。他知道,历史的轨迹已经因为他的到来而发生了巨大的偏差,而这种偏差可能会引发不可预测的后果。比如,提前收复河套地区,可能会让东汉的国力提前强盛,从而改变后续的政治格局;而那些超越时代的技术,也可能会在不经意间,催生出更多意想不到的“时空造物”。
就在这时,青林的胸口突然传来一阵灼热的感觉。他下意识地摸去,发现那半块青铜剑鞘残片竟在微微发烫,残片的表面浮现出微弱的蓝光,与他第一次穿越时留下的金属残片极为相似。
“怎么了,先生?”刘秀注意到他的异样,关切地问道。
“我……”青林的话还没说完,一阵强烈的眩晕感再次袭来。这一次,他清楚地感觉到,一股熟悉的时空能量正在青铜残片上汇聚,仿佛有一只无形的手,正在将他拉回原来的时空。
“大司马,”青林强撑着意识,从怀中取出一本小册子,递给刘秀,“这是我整理的一些关于农学、冶铁、兵法的笔记,或许对大汉有用。若有一天……”
他的话没能说完,身体便在一阵蓝光中开始变得透明。刘秀伸手想要抓住他,却只摸到一片虚无。青林最后看到的,是刘秀眼中的不舍与坚定,以及远处旷野上,那些正在巡逻的镇北车,在夕阳的映照下,泛着耀眼的光芒。
当青林再次睁开眼时,他已经回到了未来世界的时空实验室。金属冷却管的嗡鸣依旧,视网膜上显示着时空锚点的坐标——建武七年,雁门郡,刘秀。他下意识地摸向胸口,那半块青铜剑鞘残片还在,表面的蓝光已经褪去,只剩下冰冷的金属触感。
实验室的门被推开,助手快步走了进来,脸上带着兴奋的神色:“青林博士,您成功了!这次穿越不仅收集到了完整的历史数据,还检测到了强烈的时空能量波动,这为我们后续的时空锚点定位提供了关键参数!”
青林点点头,目光却落在了实验室的大屏幕上。屏幕上显示着他这次穿越带回来的历史数据,其中一段视频正是雁门郡之战的画面——镇北车列阵迎敌,飞虻箭穿透匈奴骑兵的皮甲,汉军士兵奋勇杀敌的场景,清晰地呈现在眼前。
“博士,您看这段数据。”助手指着屏幕上的一条曲线,“在您离开雁门郡后,当地的时空能量波动异常强烈,似乎有新的‘时空造物’正在形成。根据历史数据推演,东汉可能会在公元32年,也就是建武八年,提前发动对匈奴的北伐战争,比正史记载提前了整整五十九年。”
青林的心中泛起一阵复杂的情绪。他知道,自己的这次穿越,已经彻底改变了那个时代的历史轨迹。而刘秀,那位他三次相遇的帝王,正带着那些超越时代的技术,在历史的星轨上,开辟出一条全新的道路。
他拿起桌上的青铜剑鞘残片,轻轻摩挲着上面的纹路。
残片的表面,似乎还残留着雁门郡的风沙气息,以及刘秀那双充满智慧与坚定的眼睛。青林忽然意识到,或许,时空穿越的意义,不仅仅是观察历史,更是在不经意间,用微小的星轨锚点,点亮那些本应沉寂的时代。
在时空的长河中,每一个微小的改变,都可能成为下一次相遇的契机。
青林看着窗外的星空,嘴角微微上扬——他知道,某一天,他会穿越回到那个属于刘秀与镇北车的时代,看看那些被他点亮的星轨,最终会通向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