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东印度公司的布莱克先生已在正厅等候,您要现在见他吗?”
一个穿着藏青色长衫、留着辫子的青年垂手站立在桌旁,语气恭敬。
穿越者青林猛地转头,看到对方袖口绣着的“怡和”二字,心脏骤然一缩——这不是他上周在历史文献里见过的广州十三行怡和行的标识吗?
而他此刻穿着的长袍马褂,衣襟上竟也绣着相同的纹样。
“我……”穿越者青林刚想开口,喉咙却像被堵住一般,陌生的记忆碎片突然涌入脑海:伍秉鉴、怡和行主理人、茶叶贸易、跨国商战……他这是又穿越了,而且穿到了清朝,成了那个只在历史课本里留下寥寥数笔的商人伍秉鉴?
还没等他消化完这个事实,外间传来了脚步声,一个金发碧眼、穿着黑色燕尾服的外国人跟着仆从走进来,见到青林,立刻躬身行礼,操着生硬的中文说:“伍先生,很荣幸见到您。
关于去年我们公司欠下的50万两白银债务,董事会希望能宽限三个月,我们会用印度的鸦片……”
“不必了。”青林下意识地开口,声音却带着一种沉稳的磁性,完全不像他自己的语调,“那笔债务,我做主免除了。”
布莱克猛地抬头,眼中满是震惊:“伍先生,您说什么?50万两白银,这可不是小数目!”
青林这才反应过来,自己刚才的话完全是身体原主的本能反应。
他定了定神,目光落在桌面的账册上——泛黄的纸页上用毛笔写着密密麻麻的数字,其中一行“东印度公司欠款:230万两白银”格外醒目。
他突然想起上周看的文献里写过,伍秉鉴是英国东印度公司最大的债权人,可文献里只写了“巨额债务”,却没说具体数额。
“贵公司在广州的商馆去年遭遇台风,货物损失惨重,我已派人核实过。”青林顺着原主的语气说,指尖无意识地划过账册上的数字,“做生意讲究诚信,若因一时债务逼得贵公司无法周转,反而会影响我们日后的合作。”
布莱克脸上的震惊渐渐转为敬佩,他再次躬身:“伍先生的慷慨与诚信,我会如实禀报董事会。日后东印度公司在华的所有贸易,必定优先与怡和行合作。”
等布莱克离开,青林才瘫坐在椅子上,心脏仍在狂跳。他打开桌下的暗格,里面整齐地码放着十几本账册,最上面一本的封面上写着“道光十年怡和行总览”。他颤抖着翻开,第一页的资产总额让他倒吸一口凉气——2600万两白银。
这个数字有多惊人?青林瞬间想起历史课上学过的知识:清朝道光年间,全国每年的财政收入大约是4000万两白银。也就是说,伍秉鉴一个人的资产,竟然超过了清朝全年税收的一半!
“先生,福建的茶商送来了今年的新茶样,您要现在品鉴吗?”仆从的声音再次响起。
青林点点头,跟着仆从走进后厅。只见八仙桌上摆着十几个青花瓷罐,每个罐子上都贴着标签:武夷山岩茶、安溪铁观音、西湖龙井……仆从泡好一杯岩茶,青林抿了一口,醇厚的茶香在口中散开,比他在现代喝到的任何茶叶都要浓郁。
“这些茶叶,大多要运到欧洲去吗?”青林问。
“是的,先生。”仆从回答,“今年已经和英国、法国的商人签订了合同,要出口100万斤茶叶,还有50万匹丝绸。现在广州港的商船,一半以上都在等着装我们怡和行的货。”
青林走到窗边,望着远处的珠江口。阳光洒在江面上,波光粼粼,数十艘巨大的商船正停泊在港口,工人们正忙着装卸货物。他突然意识到,自己眼前看到的,不是一个普通的清朝商人的产业,而是一个真正的世界级跨国财团。
这个财团以广州为中心,触角延伸到了欧洲、美洲、印度等地。通过垄断茶叶、丝绸的出口贸易,怡和行控制了当时全球最赚钱的商品供应链;通过给英国东印度公司放贷,伍秉鉴又间接影响了英国在亚洲的殖民贸易。而这一切,竟然发生在19世纪初的清朝,一个被后世认为“闭关锁国”的时代。
“先生,美国的奥立芬公司派人来,说想和您谈鸦片贸易的事,他们带来了最新的鸦片样品。”仆从的声音打断了青林的思绪。
鸦片贸易?青林的眉头瞬间皱起。他知道,英国东印度公司正是通过向中国走私鸦片,来扭转对华贸易逆差,而这最终导致了鸦片战争的爆发。作为东印度公司最大的债权人,伍秉鉴难道也参与了鸦片贸易?
青林跟着仆从来到正厅,看到两个美国人正坐在椅子上,面前的桌子上放着一个黑色的盒子。见到青林,他们立刻站起来,打开盒子,里面装着黑色的鸦片膏。
“伍先生,这是我们在土耳其种植的鸦片,质量比印度的好很多,利润也更高。”一个高个子美国人说,“我们希望能和怡和行合作,由你们负责在中国销售,我们负责运输,利润五五分成。”
青林看着盒子里的鸦片膏,脑海里浮现出历史书上那些吸食鸦片的中国人的惨状。他深吸一口气,缓缓开口:“抱歉,怡和行从不做鸦片贸易。”
高个子美国人愣了一下,不解地说:“伍先生,现在广州的十三行里,很多商行都在做鸦片贸易,利润非常高。您为什么要拒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