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77年的穿越技术早已非常成熟,有时候穿越就像人们在某段时间去看了一场4d电影一般,只是这场电影更加身临其境,比元宇宙还真实万倍……
“警告:时空坐标偏移0.3个天文单位,能量储备剩余47%。”脑内芯片的机械音刚落,穿越者青林就看见前方竹杖芒鞋的身影——苏轼正弯腰捡起被风吹落的斗笠,灰布长衫下摆沾满泥点,却丝毫不显狼狈。
穿越成功……
这是他第三次穿越到苏轼身边,前两次分别见证了《水调歌头》的诞生与乌台诗案后的贬谪之路,但这次的时空节点有些异常,本该晴朗的黄州春日,竟飘着淅淅沥沥的冷雨。
“后生,可是迷路了?”苏轼转过身,目光落在青林身上那件嵌着神经接口的银色外套上,却没有露出丝毫诧异,仿佛只是看见个穿着奇特的旅人。
穿越者青林慌忙收敛心神,想起历史数据库里记载的苏轼性格——豁达包容,对世间万物皆抱以好奇,这或许能解释他为何对未来服饰无动于衷。
“晚辈青林,自远方而来,恰巧在此遇见先生。”他学着古人的语气回话,同时悄悄按下腕间的紧急通讯器,屏幕上却跳出“信号屏蔽”的红色提示。
时空穿越的副作用偶尔会引发局部信号紊乱,但这次的屏蔽范围比以往都大,青林心里升起一丝不安。
苏轼笑着点头,将斗笠重新戴在头上:“既是相逢便是缘,不如随我同行。
前方沙湖道上有间小酒肆,正好避雨。”说罢便提着竹杖迈步向前,青林连忙跟上,目光不自觉地落在苏轼手中的纸卷上——那是尚未完成的《定风波》草稿,墨迹未干,“莫听穿林打叶声”七个字已初具风骨。
雨势渐大,砸在树叶上发出噼啪声响,青林的外套自动开启了防雨模式,纳米涂层在表面形成一层透明薄膜。苏轼瞥见这一幕,却只是笑道:“后生的衣物倒奇特,竟能挡雨。”没有追问,也没有探究,这份通透让青林想起研究所里的老教授曾说过的话:苏轼的智慧不在于知晓万物,而在于接纳万物。
两人行至沙湖道旁的酒肆,店主见苏轼来,熟稔地迎上前:“苏先生今日怎的冒雨出门?”“闲来无事,四处走走。”苏轼找了个靠窗的位置坐下,点了两壶米酒,又给青林添了副碗筷,“这雨怕是要下许久,正好与你聊聊。”
青林端起酒杯,指尖触到粗糙的陶碗边缘,与未来世界的液态金属餐具截然不同。他看着苏轼拿起笔,在纸卷上缓缓写下“何妨吟啸且徐行”,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竟比研究所的量子打印机还要动听。
“先生为何写下‘莫听穿林打叶声’?”青林忍不住问道,他知道这句词背后是苏轼被贬黄州后的心境,但仍想亲耳听听当事人的解读。
苏轼放下笔,望向窗外的雨帘,眼神里没有丝毫阴霾:“雨打树叶,本是寻常景致,若一心想着雨如何恼人,便失了听雨的趣味。人生在世,难免遇到风雨,与其怨天尤人,不如放宽心,自在前行。”他顿了顿,看向青林,“后生来自远方,想必也经历过不少风雨吧?”
青林心头一震,苏轼的话看似简单,却道破了未来人也难以参透的人生哲理。
2077年的人类早已熟练掌握了星际航行技术,却仍在为资源分配、星际争端烦恼,无数人困在焦虑与迷茫中,反而不如千年前的古人通透。
他想起自己此次穿越的任务——采集苏轼创作时的脑电波数据,研究古代文人的精神力量是否能为未来人类提供心灵指引,此刻竟觉得这任务有了更深刻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