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网游竞技 > 未来星空记 > 第395章 汉祚为笺

第395章 汉祚为笺(1 / 2)

穿越者青林睁开眼,发现自己正站在一间古朴的木舍里。

头顶是交错的木梁,其上悬着一盏昏黄的油灯,灯芯跳动的光晕将屋内的一切都染上了暖融融却又带着几分沉郁的色调。

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墨香、竹简的陈旧气息,还有一丝若有若无的草药味,那是他太过熟悉的味道——过去三次穿越到三国时代,每一次靠近诸葛亮,都能闻到这样独特的气息,像是这位千古名相身上自带的时代烙印。

“又回来了……”青林下意识地喃喃自语,低头看向自己的双手。

原本穿着的银灰色量子作战服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身粗布短褐,布料粗糙却干净,手指上没有了星际航行留下的薄茧,反而多了几分属于农耕时代的厚实感。

他知道,这是时间流自动为他匹配的身份伪装,就像前几次一样,或是军中斥候,或是蜀地书生,而这一次,看样子是丞相府中负责整理文书的小吏。

木舍的中央摆放着一张宽大的案几,案几上堆满了竹简,一卷卷用麻绳捆扎整齐,上面密密麻麻地刻着隶书,那些文字青林能清晰地辨认——有各地上报的粮草数目,有前线传回的军情简报,还有关于南中治理的策论。

案几的一侧放着一方砚台,砚台里的墨汁还冒着淡淡的热气,一支狼毫笔斜斜地搁在砚台边缘,笔尖上还挂着一滴未干的墨。

而在案几的后面,坐着一个人。

青林的心脏骤然缩紧,呼吸也变得急促起来。尽管已经见过三次,尽管在星舰的历史数据库里看过无数次这位武侯的画像和复原图,但当真正再次站在他面前时,那种源自灵魂深处的震撼依旧丝毫不减。

诸葛亮穿着一身素色的纶巾道袍,袍子的袖口和下摆已经有些磨损,显然是穿了许久。他微微低着头,目光专注地落在面前的绢帛上,眉头微蹙,神情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沉重。岁月已经在他脸上留下了痕迹,眼角有了细密的皱纹,鬓角也染上了霜白,比青林前一次见到他时(那是建兴五年,诸葛亮刚刚平定南中,准备北伐)显得更加憔悴。他的左手握着一卷竹简,右手握着狼毫笔,笔尖悬在绢帛上方,似乎在斟酌词句,手指因为用力而微微泛白。

青林没有敢出声,只是静静地站在原地,目光落在那卷摊开的绢帛上。

绢帛是上好的蜀锦织成,洁白如雪,上面已经写了大半的文字,那些字迹笔力遒劲,风骨凛然,每一个字都像是带着千钧之力,却又透着一股悲怆与恳切——青林一眼就认了出来,那是《出师表》,是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前夕,写给后主刘禅的奏表,是流传千古的忠肝义胆,是一代贤相的鞠躬尽瘁。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的声音低沉而沙哑,他一边写,一边轻声念着,每一个字都像是从肺腑中挤出来,带着难以掩饰的疲惫,却又充满了坚定的信念。

他的笔尖在绢帛上移动,墨汁落下,晕开一个个清晰的字迹,那些字迹仿佛有了生命,在绢帛上跳跃,诉说着蜀汉的艰难处境,诉说着他对先帝刘备的感激与思念,诉说着他“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毕生夙愿。

青林的眼眶不知不觉就湿润了。作为一个来自未来的星际旅行者,他见过无数先进的文明,见过能轻易摧毁星球的武器,见过能跨越光年的飞船,见过用基因编辑技术延长寿命的科技,见过用人工智能管理整个星系的制度。

在他所处的时代,“忠诚”“信仰”“理想”这些词汇似乎已经变得模糊而遥远,更多的是利益的权衡,是资源的争夺,是文明的碰撞。

他曾经以为,古代的英雄传说不过是历史长河中的偶然,那些所谓的“忠义”不过是文人墨客的夸张渲染。

但前三次的穿越,让他彻底改变了这种想法。他见过诸葛亮在博望坡指挥若定,一把火烧得曹军丢盔弃甲;见过他在赤壁与周瑜联手,以弱胜强,奠定三分天下的格局;见过他在白帝城接受托孤,对着刘备的灵柩立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誓言;见过他平定南中时,七擒孟获,以德服人,让蛮夷之地归入蜀汉版图。而这一次,他见到了诸葛亮在灯下撰写《出师表》的场景,没有战场上的金戈铁马,没有朝堂上的唇枪舌剑,只有一个疲惫却坚定的老人,在用笔墨书写着自己的忠诚与理想。

“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诸葛亮继续念着,笔尖微微停顿了一下,他抬起头,目光望向窗外。青林顺着他的目光看去,窗外是沉沉的夜色,只有几颗疏星在天空中闪烁,远处隐约传来军营的更鼓声,“咚——咚——”,每一声都像是敲在人心上,提醒着时间的紧迫,提醒着北伐的重任。

诸葛亮的目光中充满了复杂的情绪,有对先帝的怀念,有对后主的担忧,有对蜀汉未来的忧虑,还有对自己未能完成先帝遗愿的愧疚。他轻轻叹了口气,那声叹息很轻,却像是有千斤重,压得整个屋子都变得沉重起来。青林知道,此时的诸葛亮已经积劳成疾,身体早已不如从前,但他依旧坚持着,为了蜀汉的大业,为了先帝的托付,日夜操劳,不敢有丝毫懈怠。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诸葛亮的声音变得激昂起来,笔尖在绢帛上快速移动,字迹也变得更加有力。他是在告诫后主,要以史为鉴,任用贤能,远离奸佞,只有这样,蜀汉才能兴隆昌盛,才能实现兴复汉室的目标。

青林看着诸葛亮专注的神情,看着他笔下流淌的文字,心中充满了敬佩与感动。他来自未来,知道历史的结局——诸葛亮最终未能实现兴复汉室的目标,他在第五次北伐时病逝于五丈原,留下了“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千古遗憾。蜀汉最终也在诸葛亮去世后逐渐衰落,最终被曹魏所灭,三国归晋。

但此刻,看着诸葛亮在灯下奋笔疾书的身影,青林却觉得,那些历史的结局似乎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诸葛亮在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在明知蜀汉国力弱小,北伐艰难的情况下,依旧坚持着自己的理想,依旧为了那个看似遥不可及的目标而努力奋斗。他的忠诚,他的信念,他的执着,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已经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成为了一种永恒的精神象征,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后人。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诸葛亮的声音变得柔和起来,带着一丝哽咽。他想起了先帝刘备三顾茅庐的恩情,想起了自己与先帝一同创业的艰辛岁月,想起了先帝对自己的信任与托付。那份知遇之恩,那份君臣情谊,是他毕生都难以忘怀的,也是他愿意为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动力源泉。

青林的眼泪终于忍不住流了下来。他想起了自己的时代,在那个科技高度发达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冷漠,利益的交换取代了真诚的情感,背叛和欺骗也屡见不鲜。像刘备与诸葛亮这样的君臣相知,这样的生死与共,这样的相互信任,已经成为了一种稀缺的奢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