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林看着父子俩的模样,鼻子一酸,忽然想起自己第一次成功修复一本唐代写本时的心情。那种跨越时空与古人对话的感动,此刻竟如此相似。
就在这时,门外传来一阵脚步声,一个穿着绸缎的中年男人走了进来,身后跟着两个仆人。
男人打量了一下作坊,皱了皱眉:“毕老丈,听说你研究出了新的印书法子?我是城里‘文兴堂’的掌柜,特来看看。”
毕昇连忙收起情绪,将《千字文》递过去:“王掌柜,您看,这就是用新法子印的书。”
王掌柜接过书页,翻来覆去地看了半天,又用手指摸了摸字迹,脸色渐渐沉了下来:“毕老丈,这字看着是清楚,可这纸也太糙了,墨色也不均匀,比起雕版差远了。再说,你这字模要是坏了,还得重新做,费时费力,我看不如雕版实在。”
毕昇急了:“王掌柜,这新法子快啊!您要是想印一批《论语》,用雕版得一个月,用我这法子,十天就能印完!”
“快有什么用?”王掌柜冷笑一声,“读书人讲究的是精益求精,你这书印得这么粗糙,谁会买?我看你还是别白费功夫了,老老实实刻雕版吧。”
说完,王掌柜扔下书页,转身就走,留下毕昇愣在原地,脸色苍白。
毕明气得攥紧了拳头:“这王掌柜懂什么!分明是怕我们抢了他的生意!”
毕昇叹了口气,捡起地上的书页,轻轻抚平褶皱:“罢了,他不认可也正常。新事物要被人接受,总得有些时日。”
青林看着毕昇落寞的背影,心里很不是滋味。他知道,王掌柜的态度并非个例。在北宋,雕版印刷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书坊掌柜们更愿意选择熟悉的技术,而不是冒险尝试新发明。毕昇的泥活字,就像一颗提前萌发的种子,却生长在不适宜的土壤里。
“老丈,”青林走上前,轻声说,“我觉得您的法子是对的。现在没人认可,不代表以后没人认可。说不定过个几十年,几百年,大家都会用您的法子印书。”
毕昇愣了一下,随即笑了:“后生,你倒会安慰人。几百年后的事,谁知道呢?我只知道,只要这法子能让更多人读上书,我就没白忙活。”
接下来的日子,毕昇没有放弃。他继续改进泥活字,尝试用更细腻的泥料,调整烧制的温度,还摸索出了一套更高效的排版技巧。青林也尽自己所能,帮毕昇记录实验数据——他用炭笔在纸上画出字模的尺寸、烧制的时间、排版的速度,虽然这些数据在北宋毫无用处,却成了他与未来唯一的连接。
这天,青林正在整理记录,忽然感到一阵熟悉的眩晕。他知道,时空裂缝又要出现了,自己即将离开这里。
他连忙找到毕昇,将一本装订好的《千字文》递过去:“老丈,这是我帮您装订的书,您留着做个纪念。我……我要走了。”
毕昇愣了一下,接过书,仔细看了看:“怎么突然要走?是家里出了什么事吗?”
“嗯,家里来信,说有急事要我回去。”青林不敢看毕昇的眼睛,怕自己露馅,“老丈,谢谢您这段时间的照顾。您的法子一定会成功的,您放心。”
毕昇拍了拍青林的肩膀,从怀里掏出一块刻好的“青”字泥活字:“既然要走,我也没什么好送你的。这块字模你拿着,就当是个念想。以后要是想起我这老头子,就看看它。”
青林接过字模,指尖传来泥土的温度,眼眶瞬间湿润。他知道,这块小小的泥字,承载着一个古人最朴素的智慧与坚持。
眩晕感越来越强烈,青林看着毕昇模糊的身影,大声说:“老丈!您的名字会被记在史书里的!您的发明会改变世界的!”
话音未落,青林便被一股强大的力量拉扯着,眼前的作坊、毕昇的笑容、窑火的光芒,瞬间消失在一片白光中。
再次睁开眼时,青林躺在实验室的地板上,手里还紧紧攥着那块“青”字泥活字。阳光透过窗户洒进来,落在他面前的电脑屏幕上,屏幕上显示着他之前未完成的论文——《北宋泥活字印刷术的技术复原与历史意义》。
青林坐起身,看着手里的泥活字,指尖轻轻抚摸着上面的刻痕。他知道,这次穿越并非幻觉,那块带着温度的泥字,就是最好的证明。
他打开电脑,将自己在北宋的所见所闻一一记录下来,从泥料的配比、烧制的温度,到排版的技巧、毕昇父子的对话,每一个细节都写得格外详细。他还将那块“青”字泥活字送去实验室检测,结果显示,泥字的成分与考古发现的北宋泥活字完全一致,烧制温度也与他记录的相符。
半年后,青林的论文在《考古学报》上发表,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他在论文中提出的“泥活字技术复原方案”,被多家博物馆采用,成功复制出了北宋泥活字印刷术。
在一次讲座上,有人问青林:“您为什么对北宋泥活字印刷术如此执着?”
青林拿起那块“青”字泥活字,笑着说:“因为我见过这项发明的诞生过程,见过发明者的坚持与热爱。
毕昇先生或许不知道,他当年在小作坊里反复试错的泥字,不仅改变了书籍的生产方式,更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我只是想让更多人知道,在北宋,有一位普通的工匠,用他的智慧,为这个世界点亮了一盏明灯。”
讲座结束后,青林将那块“青”字泥活字捐赠给了国家博物馆,与其他北宋文物一起,向世人展示着那个时代的智慧与辉煌。
站在博物馆的展厅里,看着玻璃展柜中的泥活字,青林仿佛又看到了那个城郊的小作坊,看到了毕昇专注刻字的模样,看到了第一本泥活字本《千字文》问世时,父子俩激动的笑容。
他知道,虽然时空相隔一千多年,但他与毕昇之间,已经通过那块小小的泥字,建立起了一种跨越时空的连接。
而这种连接,正是人类文明传承的意义所在——每一项发明,每一个创造,每一份坚持,都会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痕迹,成为照亮未来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