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冲之则将自己的学识倾囊相授,教青林识读篆体文字,讲解古代的天文历法,甚至带着他观测星象,用浑天仪测量星辰的位置。青林渐渐发现,这位伟大的科学家不仅在数学与机械领域天赋异禀,在天文历法上更是造诣深厚——他编制的《大明历》,首次将“岁差”引入历法计算,使回归年的长度精确到了365.2428天,这一数值与现代测量的365.2422天仅相差0.0006天,误差极小。
一月后的清晨,建康城外的长江边,一艘长三丈、宽八尺的木船静静停泊在岸边,船身两侧的明轮巨大而坚固,船尾的曲轴上装有八个脚踏板,足够八人同时发力。这便是祖冲之与青林共同改进的千里船,船身采用竹木结构,外涂桐油,齿轮与轴杆皆为铸铁打造,轮叶则制成了弧形,看起来既古朴又充满机械美感。
“今日便试航!”祖冲之手持船桨,神情激动。岸边围了不少百姓与工匠,都好奇地看着这艘造型奇特的大船。
青林与八位工匠一同登上船,分站在曲轴两侧,脚踩踏板。随着祖冲之一声令下,众人齐声发力,曲轴缓缓转动,明轮叶拨开水面,发出哗哗的声响。船身先是微微晃动,随即稳稳地向前行驶,速度竟比寻常帆船还要快上几分。
“动了!真的动了!”岸边百姓发出惊呼,纷纷追着船奔跑。
船行至江心,恰逢逆风,寻常帆船早已停滞不前,可千里船却依旧稳稳向前,甚至在工匠们加快踩踏速度时,还能提速。祖冲之站在船头,迎着江风大笑:“日行千里,或非虚言!”
青林看着祖冲之的背影,心中突然涌起一股复杂的情绪。他知道,按照历史的轨迹,祖冲之的千里船最终并未大规模推广,或许是因为材料限制,或许是因为时代的局限,这一伟大发明最终被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而他的圆周率计算成果,也直到数百年后才被世人广泛认可。
“后生在想什么?”祖冲之走到他身边,轻声问道。
青林回过神,望着远处的江面:“先生,您的这些发明与计算,在未来会被世人铭记,成为人类文明史上的瑰宝。只是……为何如此伟大的成果,在当下却难以普及?”
祖冲之沉默片刻,目光投向远方的建康城:“乱世之中,政权更迭,百姓流离,能安身立命已属不易,何谈科技之兴?我毕生所求,不过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即便我的成果今日不能普及,只要能为后世留下一丝火种,便已足矣。”
青林心中一震,突然明白为何祖冲之能在那样的时代取得如此成就——他的心中,不仅有对科学的热爱,更有对苍生的关怀。正是这份情怀,支撑着他在简陋的条件下,日复一日地演算、设计,为人类文明的进步点亮了一盏明灯。
试航结束后,千里船的消息很快传遍了建康城,甚至惊动了南朝宋的皇帝刘骏。皇帝派人召祖冲之入宫,询问千里船的详情,祖冲之如实禀报,并请求朝廷支持大规模建造,以方便百姓出行与物资运输。
然而,朝廷的回复却令人失望——皇帝虽赞赏祖冲之的才华,却认为建造千里船耗费甚巨,且当下边境不稳,应将财力物力用于军备,此事便被搁置下来。
消息传来,祖冲之虽有些失落,却并未气馁。他对青林笑道:“无妨,朝廷不支持,我便与工匠们自筹资金,先造一艘实用之船,让百姓亲眼见其益处,日后自会有人认可。”
青林看着祖冲之坚定的神情,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他突然意识到,时空穿越的意义,或许并非是用未来科技改变历史,而是见证伟大人物在困境中如何坚守信念,如何用智慧与毅力推动文明的进步。
几日后的一个深夜,青林正与祖冲之在灯下演算圆周率,突然感到一阵熟悉的眩晕,手腕上早已失灵的量子手环竟重新亮起,屏幕上显示出“时空锚点修复,即将返回原时空”的字样。
“先生,我……”青林心中一紧,不知该如何告别。
祖冲之似乎早已察觉,他放下笔,从案上取出一卷纸,递到青林手中:“此乃我近日演算的圆周率详稿,算至正六万一千四百四十边形,得数在3.与3.之间,还有千里船的改进图纸,一并交与你。你来自未来,想必更能让这些成果发挥价值。”
青林接过纸卷,指尖传来纸张的粗糙触感,眼眶却忍不住发热:“先生放心,我定会将您的成果铭记于心,让后世之人永远记得您的贡献。”
眩晕感越来越强烈,青林的身体开始变得透明。他望着祖冲之,只见这位老者正微笑着挥手,眼中没有不舍,只有欣慰与期许。
“后生,若有来世,再与你论数谈船!”
祖冲之的声音渐渐远去,青林眼前一黑,再次失去了意识。
当他再次醒来时,已躺在未来时空博物馆的修复舱中,手腕上的量子手环恢复了正常,屏幕上显示着“时空旅行结束,坐标:公元462年,南朝宋建康城”。
青林挣扎着坐起身,发现手中竟还紧攥着那卷纸——那卷来自南北朝的麻纸,虽历经时空穿梭,却完好无损,上面的篆体字迹清晰可见,祖冲之的演算痕迹与修改标注,仿佛还带着墨汁的温度。
他走出修复舱,径直来到数学展厅,那里陈列着祖冲之的雕像与圆周率的相关展品。
青林看着展品上“3.”的数字,又看了看手中的纸卷,突然明白:真正的文明传承,从来不是依靠时空穿越,而是依靠一代又一代人的坚守与创新。
祖冲之在南北朝的困境中点亮的科学火种,经过千百年的传递,最终在未来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这场跨越千年的相遇,不仅让他见证了伟大的科学成就,更让他懂得了:无论身处哪个时代,对真理的追求、对创新的执着、对人类文明的关怀,永远是推动世界进步的力量。
而祖冲之的智慧与精神,也将如同星尘般,永远闪耀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