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所言极是。”青林抑制住心中的激动,“晚辈家传的异术曾显示,土壤中的‘微灵’(他刻意用了这个古代化的词汇指代微生物),会随土壤质地变化而增减,而‘微灵’的活动,又与‘生气’的聚散息息相关。”
郭璞闻言,眼中闪过恍然大悟的光芒:“原来如此!吾观‘生气’如雾,却不知其源于‘微灵’。汝之异术,竟能窥及如此细微之处,当真难得!”
随着《葬经》的篇幅逐渐增加,青林的认知也在不断被刷新。他发现郭璞不仅能感知暗物质的波动,还能通过观察星象,预判“生气”的变化。有一次,夜空中出现荧惑(火星)守心的天象,郭璞立刻停下笔,对青林说:“荧惑主火,心宿主心,此天象出,必有‘火气’扰‘生气’,三日内不宜动土修坟。”
青林立刻调取量子记录仪中的星象数据,发现火星与心宿二(天蝎座a星)的连线,恰好与当地的地磁场磁力线重合,而这种星体排列,会导致地磁场出现短暂的紊乱——这种紊乱,恰好会影响暗物质场的稳定性,进而影响“生气”的流动。郭璞用天象与“生气”的关联,描述了星体磁场对地磁场的干扰效应。
然而,时空干涉的风险也在逐渐加大。量子记录仪的警告频率越来越高,屏幕上的时空锚点稳定性数值,已经从最初的63%降到了41%。青林知道,他必须尽快找到返回未来的方法,否则不仅会改变历史,自己也可能永远被困在东晋。
“先生,晚辈近日观天象,发现有‘客星’(他用这个词汇指代自己乘坐的时空穿梭舱)将归其位,晚辈或许不久后便要离开。”这天清晨,青林看着郭璞在《葬经》的末尾写下“葬者,乘生气也”时,终于说出了告别的话。
郭璞放下笔,沉默片刻,从怀中取出一块淡金色的金属片,递给青林:“此乃吾偶然得之的‘天石’,能定方位、辨吉凶,汝远行在外,或许用得上。”
青林接过金属片,量子记录仪立刻发出强烈的蜂鸣,屏幕上显示出“检测到高强度暗物质波动,与时空穿梭舱能量特征匹配”的字样。他震惊地看着手中的金属片——这块郭璞口中的“天石”,竟然是一块天然形成的暗物质晶体,而这种晶体,正是联邦科学院一直在寻找的时空穿梭能量源。
“先生,此‘天石’太过珍贵,晚辈不敢受之。”青林想将金属片还给郭璞,却被郭璞按住了手。
“汝能为吾解‘生气’之惑,此石赠汝,理所应当。”郭璞的目光中带着几分深意,“吾观汝非池中之物,他日若能再见,或许汝能为吾解惑更多。”
青林心中一震,他突然意识到,郭璞或许早已看穿了他的身份。但这位东晋的学者,并没有将他视为异类,而是以开放的心态,接纳了来自未来的知识。
三天后的夜晚,当量子记录仪显示时空锚点稳定性回升到58%时,青林知道,返回未来的时机到了。他站在郭璞的屋前,看着屋内依旧亮着的灯光——郭璞还在修改《葬经》的手稿,那些墨字在烛光下,仿佛还在散发着淡淡的能量波动。
“先生,晚辈告辞了。”青林对着屋内深深一揖,转身走向山林深处。他将那块暗物质晶体放入量子记录仪的能量槽中,仪器立刻发出柔和的蓝光,一个透明的时空通道在他面前缓缓展开。
就在青林踏入通道的瞬间,他听到屋内传来郭璞的声音:“后生,若他日归未来,勿忘告知《葬经》是否真能造福后人。”
青林回头,看见郭璞正站在门口,手中握着那只青铜罗盘,罗盘上的淡金色指针,正朝着时空通道的方向微微偏转。他用力点头,转身踏入了通道。
当青林再次睁开眼睛时,他已经回到了联邦科学院的时空实验室。周围的科研人员立刻围了上来,导师激动地握住他的手:“青林,你终于回来了!我们以为你永远被困在东晋了!”
青林没有立刻回答,而是迫不及待地打开量子记录仪,调出在东晋记录的数据。当他看到那些关于暗物质波动、地磁场干扰、土壤微生物与“生气”关联的数据时,眼中闪过激动的光芒:“导师,我们错了!郭璞不是单纯的风水师,他是古代的物理学家!《葬经》不是迷信典籍,而是一部关于暗物质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的理论着作!”
接下来的几个月,青林团队根据他带回的数据,开展了一系列实验。他们发现,郭璞口中的“生气”,确实与暗物质的波动有关;而《葬经》中描述的“藏风聚气”“得水为上”等原则,恰好符合暗物质场稳定的条件。更重要的是,那块郭璞赠送的暗物质晶体,为联邦科学院的时空穿梭技术,提供了新的能量解决方案。
“青林,根据你带回的数据,我们已经成功模拟出了‘生气’的能量场,未来的人居环境设计,或许可以利用暗物质场的稳定原理,打造更适合人类居住的空间。”导师拿着一份实验报告,激动地对青林说,“而且,我们通过那块暗物质晶体,将时空穿梭的精度提高了30%,这是划时代的突破!”
青林看着实验报告上的数据,眼前又浮现出郭璞在东晋的石案前,握着狼毫笔撰写《葬经》的身影。他突然意识到,历史与未来,并非割裂的两端。郭璞用古代的语言,记录下了宇宙的规律;而他则用现代的科技,解读了这些规律背后的科学本质。
这天下午,青林来到科学院的历史档案馆,找到了一本清代刊印的《葬经》。
当他翻开书页,看到“葬者,乘生气也”这句熟悉的文字时,量子记录仪突然发出一阵微弱的蜂鸣——屏幕上显示,书页上残留着一丝微弱的暗物质波动,与东晋时记录的波动特征,完全一致。
青林的手指轻轻拂过书页上的墨字,仿佛跨越了一千七百年的时光,再次触碰到了郭璞笔下的“生气”。
他知道,这场跨越时空的相遇,不仅改变了他对历史的认知,也为人类的未来,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而《葬经》这部融合了古代智慧与现代科学的典籍,终将在新的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