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冷声道:“念你主动认罪,免去死罪,但需杖责三十,贬为普通士兵,戴罪立功——若再有犯,定不姑息!”随后,他又下令将三名拒不认罪、贪污数额巨大的军校打入大牢,待上报朝廷后再行处置。消息传回军营,士兵们无不欢呼雀跃,赵五更是拉着我的手激动道:“青林先生,您可不知道,苏大人这一下,可把我们心中的恶气全出了!以后我们总算能吃饱饭、穿暖衣,好好操练了!”
接下来的日子,我协助苏轼推进军营整顿与弓箭社恢复工作。白天,我们前往军营监督营房修缮——苏轼亲自查看每一间营房的屋顶、墙壁,要求工匠务必将漏风的缝隙堵严,将破损的门窗更换;他还亲自挑选兵器,将追回的完好兵器分发给士兵,又从朝廷申请了一批新的铠甲、弓箭,确保每个士兵都有趁手的装备。夜晚,我们则在府衙核对账目,将追回的军饷按足额发放给士兵,还额外申请了一笔经费,为士兵们添置过冬的被褥与炭火。
一日午后,苏轼带着我前往定州城郊的村落,走访民间筹备弓箭社。村里的老人们听闻是苏学士来访,纷纷围拢过来。一位白发老者握着苏轼的手,感慨道:“苏大人,早年弓箭社在时,我们农闲时练箭,遇着小股辽兵骚扰,也能自保。后来社火散了,辽兵便时常来劫掠,我们只能躲进山里——您若能恢复弓箭社,便是救了我们全村人的命啊!”
苏轼闻言,郑重点头:“老丈放心,我恢复弓箭社,不仅是为了防御辽兵,更是为了让百姓们能安居乐业。凡加入弓箭社者,朝廷会发放弓箭,还会派军营的士兵指导训练;若遇战事,弓箭社成员协助军队作战,战后还能获得赏赐——你们愿意加入吗?”
“愿意!”村民们齐声欢呼,不少青壮年当场报名。苏轼让人登记名册,又与我商议:“青林,明日便从军营挑选十名武艺精湛的士兵,让他们来村里担任教头,先教大家基本的握弓、搭箭之法——你觉得该选哪些士兵?”
“晚辈认为,应选那些出身民间、熟悉农事的士兵。”我思索道,“他们更懂村民的作息,教学时也能更好地沟通;而且这些士兵深知民间疾苦,定会用心指导,不会摆架子。”苏轼点头赞同,当即让人去军营挑选士兵。
不出半月,定州军营的面貌便焕然一新:营房修缮一新,墙壁刷上了白灰,屋顶铺上了新的茅草;士兵们穿着崭新的棉衣,手持锋利的兵器,每日在校场上操练,呐喊声震彻云霄;贪污的军校或被惩处或被罢免,新上任的军校皆由品行端正、武艺高强的士兵提拔而来,军营风气大为改观。而民间的弓箭社也蓬勃发展,定州城郊的十几个村落都成立了弓箭社,每日农闲时,村民们便聚集在晒谷场上,跟着军营的士兵练习弓箭,不少妇女、孩童也在一旁围观学习,连空气中都透着一股昂扬的气息。
一日傍晚,苏轼带着我登上定州城头。北风呼啸,吹得他的官袍猎猎作响。他指着远处的边境线,轻声道:“青林,你可知我为何执意要整顿军营、恢复弓箭社?”我摇头道:“晚辈愿闻其详。”
苏轼叹了口气:“定州是北宋北方的门户,若定州失守,辽兵便可长驱直入,威胁中原。可这些年,军营腐败、士气低落,民间也因缺乏防御能力而人心惶惶——我虽为文官,却也知‘兵强则国安,民安则国稳’的道理。整顿军营,是为了让士兵有战斗力;恢复弓箭社,是为了让百姓有自保之力——只有军民同心,才能守住这定州城,守住大宋的北方边疆。”他顿了顿,目光落在城下练习弓箭的村民身上,眼中满是温柔,“这些百姓,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所求不过是安稳度日。我身为定州知州,若不能护他们周全,便是失职。”
我看着他的侧脸,心中满是敬佩。量子仪悄悄记录下这一幕,后台提示“检测到苏轼治理思想样本:‘文武相济’并非空谈,文官需懂军事防务,武将需恤民间疾苦;‘军民同心’是边境防御的核心,唯有让士兵有尊严、百姓有安全感,才能凝聚起守护家国的力量”。
然而,就在定州防务渐入佳境的一个深夜,量子仪突然发出急促的警报——“时空锚点能量即将耗尽,返回通道开启倒计时30分钟”。我心中一紧,知道离别的时刻到了。
“大人,”我走到苏轼的书房外,声音带着不舍,“晚辈家乡有急事,明日便要启程返回江南了。这些日子,晚辈目睹大人整顿军营、恢复弓箭社,以智慧解边境之困,以仁心护百姓之安,才明白‘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真正含义——您的治理之道,让晚辈终生受益。”我从怀中取出量子仪生成的“定州防务优化建议”(用北宋宣纸样式记录),递到他手中,“这是晚辈根据定州地形与防务情况,整理的边境巡查路线与弓箭社训练方案,虽不及大人的远见,却也是晚辈的一点心意,希望能为定州的防务尽一份力。”
苏轼接过建议,认真翻阅着,眼中满是欣慰:“青林,你虽年轻,却有如此见识,实属难得。这建议条理清晰、切实可行,我会仔细研究,将其融入定州的防务规划中。”他转身从书架上取下一本线装的《孙子兵法》,在扉页上题字后递给我:“此书本是我年轻时研读之物,今日赠予你。书中不仅有兵法谋略,更有‘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仁战思想——望你日后无论身在何处,都能记住‘以民为本,以仁治国’的道理。”
我接过《孙子兵法》,指尖触到泛黄的纸页,仿佛能感受到苏轼多年来的批注温度。返回通道的光芒在我身边悄然亮起,我最后看了一眼书房——油灯下,苏轼正低头修改着弓箭社的训练方案,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宛如一首守护家国的诗篇。
“再见了,苏大人。”我在心中默默告别,随后被卷入了通道。
再次睁开眼时,我正躺在“北宋士大夫治理智慧溯源工程”的实验室里,控制台显示“苏轼定州治理模块数据补充完成”。我打开量子仪,苏轼在正堂严惩贪污军校的坚定、在村落与村民交谈的温和、在城头眺望边境的忧虑,都清晰地保存在里面。那本《孙子兵法》与“定州防务优化建议”的复刻版,被我放在北宋士大夫治理博物馆的苏轼展区,成为馆内最受欢迎的展品——每当有游客驻足,我都会向他们讲述,北宋元佑八年的那个冬天,苏轼如何以文官之身整顿腐败军营、恢复民间弓箭社,用智慧与仁心为定州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军民防线”。
后来,我根据在定州的经历,重新修订了“北宋地方治理史”的解读模块,加入了“苏轼的军事整肃方法论”“民间安防组织的现代启示”“文官治理中的军事思维”等核心观点,还制作了“虚拟定州防务体验”环节——让观众通过量子技术,模拟北宋定州军营整顿、弓箭社训练、边境巡查的全过程,亲身体会苏轼“文武相济、军民同心”的治理智慧。
如今,每当我在现代城市的社区安防研讨会上,听专家们讨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政企协同防控风险”的话题时,就会想起公元1093年的定州——那时的苏轼,用一本账本、一张图纸、一群军民,在北方边境书写了一段“文官治军、百姓守土”的传奇。
他或许没有想到,千年后的人们会将他的治理实践奉为“基层治理典范”,他的“以民为本”思想会融入现代社会治理体系,而他留下的“文武不偏废、军民共守护”的智慧,早已成为中华文明的宝贵财富,指引着每一个心怀家国的治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