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现,他不仅注重实践,更懂得总结规律——为了控制发酵温度,他会根据太阳的位置移动陶瓮,正午放在阴凉处,傍晚搬到温暖的茅草屋旁;为了提高出酒率,他会尝试混合不同比例的粟米和黍米,记录每种比例的发酵效果,还会在陶瓮中加入少量野果,让神水的味道更香甜。
一日午后,杜康带着我登上伊洛河畔的土坡,查看谷物生长情况。
站在土坡上,他指着远处金黄的粟田,眼中满是憧憬:“青林,你看这伊洛河畔的土地多肥沃,若是能酿出更多神水,不仅能让部落人吃饱穿暖,还能和周边部落交换兽皮、石器,让大家都过上好日子。”他忽然蹲下身,捡起一块光滑的河石,在地上画出一个简单的陶罐图案,“我还想造出更大的陶罐,一次能装更多谷物,这样就能酿出更多神水,等部落壮大了,我们就建一座最大的酒坊,让天下人都知道伊洛河畔的神水。”
我看着他认真的神情,心中满是敬佩。量子仪悄悄记录下这珍贵的瞬间,后台提示“检测到杜康原始酿酒工艺草图,绘制于夏启元年伊洛河畔,为迄今发现最早的酿酒工艺记录,具有极高历史文献价值”。
随着酿酒进程推进,酒坊的陶罐越来越多。杜康让人在河畔搭建了一座简易的木架,将酿好的神水装进小陶罐,整齐地摆放在木架上,供部落人祭祀和饮用。
竣工前一日,杜康召集所有参与酿酒的先民,在酒坊旁设宴。席间,他举起一个陶罐,对众人说:“这神水能顺利酿出,全靠大家出力!往后我们要把造神水的法子教给更多人,让每个部落都能有神水喝,让大家都能吃饱穿暖——若日后有人想学习这法子,我们绝不藏私!”
众人齐声欢呼,席间一位老陶工站起身,举起陶罐回敬:“杜康先生放心!我们定会把制陶的手艺练得更好,造出最结实的陶罐,帮您酿更多神水,让部落越来越壮大!”
然而,就在祭祀庆典的前一晚,量子仪突然发出急促的警报——“时空锚点能量耗尽,返回通道开启倒计时30分钟”。我心中一紧,知道离别的时刻到了。
“杜康先生,”我走到杜康面前,声音带着不舍,“晚辈家乡有急事,明日便要回去了。这些日子,晚辈目睹先生用谷物造神水,心系部落百姓,才明白‘技艺能养人’的道理——您的智慧与担当,让晚辈终生难忘。”我从怀中取出量子仪生成的“酿酒笔记”(用先民能理解的图画记录),递到他手中,“这是晚辈记录的神水发酵温度与陶罐养护方法,虽不及先生的经验,却也是晚辈的一点心意,希望能对神水的长久酿造有所帮助。”
杜康接过笔记,认真翻看着(图画记录),眼中满是欣慰:“青林,你虽为外乡人,却有心学习技艺,实属难得。这笔记我会妥善保管,日后定当参考。”他转身走进茅草屋,取出一个打磨光滑的陶罐递给我,“这陶罐是我亲手烧制的,能装两斗神水,你带回去,也算留个念想——若日后你再来伊洛河畔,定要到酒坊看看,那时我们的酒坊定会比现在大十倍,神水也会比现在更香甜。”
我接过陶罐,指尖触到粗糙的陶壁,仿佛能感受到杜康烧制陶罐时的温度。返回通道的光芒在我身边悄然亮起,我最后看了一眼窗外的酒坊——月光洒在陶瓮上,泛着淡淡的银光,远处的伊洛河在夜色中若隐若现,宛如一条守护部落的银带。
“再见了,杜康先生!”我在心中默默告别,然后被卷入了通道。
再次睁开眼时,我正躺在“上古手工技艺溯源工程”的实验室里,控制台显示“杜康酿酒技术模块数据补充完成”。我打开量子仪,杜康查看发酵的专注、与先民对话的温和、绘制草图的认真,都清晰地保存在里面。
那个陶罐与“酿酒笔记”的复刻版,被我放在上古文明博物馆的杜康展区,成为馆内最受欢迎的展品——每当有游客驻足,我都会向他们讲述,夏代有位叫杜康的匠人,如何用智慧与耐心,将普通的谷物变成了滋养先民的“神水”,为中华文明的技艺传承埋下了第一颗种子。
后来,我根据在伊洛河畔的经历,重新修订了“上古手工技艺史”的解读模块,加入了“杜康酿酒的自然观察法”“谷物发酵的原始原理”“部落协作的技艺传承模式”等核心观点,还制作了“虚拟杜康酿酒体验”环节——让观众通过量子技术,模拟夏代粟米发芽、陶瓮发酵、神水酿造的全过程,亲身体会杜康“从自然中学习,用技艺养部落”的匠心智慧。
如今,每当我站在现代酒厂的发酵车间里,看着自动化设备精准控制温度和湿度,闻着熟悉的谷物香气,就会想起公元前2070年的那个秋天——那时的杜康,用一把木耒、一个陶瓮,为先民筑起了一道生存之堤,也为中华文明筑起了一道技艺传承的长河。
他或许没有想到,千年后的人们会用他的名字命名美酒,他的酿酒技艺会演变成复杂的现代工艺,而他留下的“观察自然、务实创新、共享技艺”的匠心理念,早已融入中华文明的血脉,成为代代相传的精神财富。
咱无法改变上古的历史轨迹,无法让杜康提前看到现代酿酒技术的辉煌,无法将微生物学知识传授给他。
但真正的匠心,从来不是闭门造车的空想,而是对自然的敬畏与观察;真正的技艺传承,从来不是藏私的垄断,而是共享的担当——杜康用他的一生,诠释了“技艺为部落,匠心传万代”的真谛,而这份真谛,至今仍在每一滴美酒中闪耀,指引着每一个心怀传承的匠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