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猗顿召集盐场的管事与工匠,商议运输之事。一位管事提议:“东家,我们可以与其他盐商联合,组建商队,共同雇佣护卫,这样既能降低运输成本,又能保障安全。”
猗顿摇摇头:“其他盐商与我们是竞争对手,联合起来恐难同心,若遇到利益纠纷,反而会生出更多麻烦。”他转身看向工匠头目,“你能否改进牛车的结构,让牛车能装更多盐,同时减轻重量,加快行驶速度?”
工匠头目面露难色:“牛车的车轮与车轴都是固定的结构,若要增加装载量,需加固车架,可这样一来,牛车会更重,行驶速度反而会变慢。”
猗顿没有气馁,而是带着我与工匠头目去查看牛车。他围着牛车转了几圈,突然指着车轮说:“我们可以将车轮的辐条从六根增加到八根,这样既能加固车轮,又不会增加太多重量;车架可以改成弧形,贴合盐瓮的形状,这样一辆车便能多装三十斤盐。”他又指着车轴,“在车轴上涂抹动物油脂,减少摩擦,或许能加快行驶速度。”
工匠头目按照猗顿的想法改进牛车,试运后发现,改进后的牛车不仅装载量增加了一成五,行驶速度也提高了两成,运输成本降低了近三成。猗顿立刻下令,将所有牛车都按此标准改进,并组建了自己的商队,雇佣退役的士兵作为护卫,专门负责盐的运输。
这一举措,彻底解决了盐的运输难题。猗顿的盐不仅能更快地运到各国都城,还能运到偏远的城镇,市场范围不断扩大。量子记录仪显示,改进运输方式后,猗顿盐场的年销量从原来的三万斤增加到十万斤,成为魏国最大的盐商之一。
随着盐业生意的红火,猗顿又将目光投向了其他领域。一日,他带着我去猗氏盐泽附近的草原考察,只见草原上有许多牧民在放牧,却很少有客商来收购牛羊。猗顿与一位牧民交谈后,得知牧民们常因牛羊无法及时出售而发愁,尤其是冬季,许多牛羊会因缺乏草料而冻死。
“青林,你看,这草原上的牛羊就是取之不尽的财富。”猗顿指着成群的牛羊,眼中闪烁着光芒,“我们可以建立牛羊收购点,以合理的价格收购牧民的牛羊,然后将牛肉制成肉干,羊皮制成皮衣,运到各国销售。这样既能帮助牧民解决难题,又能为我们开辟新的生意。”
我心中惊叹——猗顿竟已具备“产业多元化”的思维,不满足于单一的盐业生意,而是利用当地的资源,拓展相关产业。这种商业布局,在战国时期极为超前。
很快,猗顿便在草原上建立了牛羊收购点与加工作坊。他请来了擅长制作肉干的工匠,用盐腌制牛肉,再经过晾晒,制成便于保存的肉干;又请来了鞣制皮革的工匠,将羊皮制成柔软的皮衣。这些肉干与皮衣,不仅在魏国畅销,还远销赵国、韩国、秦国,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
在拓展牛羊产业的同时,猗顿还发现了另一个商机——珠宝玉石。当时,西域的珠宝玉石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原,深受各国贵族喜爱,却因中间商层层加价,价格居高不下。猗顿得知后,亲自带领商队前往西域,与当地的珠宝商直接交易,省去了中间商的环节,以更低的价格收购珠宝玉石,再运回中原销售。
为了保证珠宝玉石的品质,猗顿还特意学习了珠宝鉴定的知识,能准确辨别玉石的真伪与成色。他在魏国都城大梁开设了首家珠宝店,店内的珠宝玉石不仅品质优良,价格还比其他店铺低两成,很快便吸引了大量贵族前来购买。
随着盐业、牛羊业、珠宝业的协同发展,猗顿的商业帝国逐渐形成。他在各国都城与重要城镇开设了“猗氏商号”,统一管理各地的生意;还建立了专门的账房,用铜制算筹与竹简记录每一笔收支,形成了系统化的财务管理模式;甚至制定了“商号规矩”,规范员工的行为,保证服务质量。
当时,魏国的许多百姓都因猗顿的生意而受益——盐工、工匠、牧民、商队护卫……近万人依靠猗顿的商号生活。魏王曾召见猗顿,想授予他官职,却被他婉拒:“臣志在经商,愿以商富国,以商利民,不求官职。”魏王深受感动,不仅赏赐了他大量土地,还特许他的商号在魏国境内免税三年。
随着时间的推移,猗顿的财富越来越多,却始终保持着节俭的生活。他的茅草屋依旧简陋,身上穿的还是粗布褐衣,每日与盐工、工匠们一起劳作,只是在接待重要客商时,才会换上一件稍好的丝绸衣裳。他还拿出部分财富,在猗氏盐泽附近修建了水渠,解决了当地百姓的灌溉问题;又开办了学堂,让贫困家庭的孩子能免费读书。
“先生,您已富可敌国,为何还要如此节俭,还拿出财富帮助百姓?”一日,我忍不住问。
猗顿坐在盐池边,望着远方的炊烟,轻声说道:“财富本是取自社会,也应回馈社会。若只为一己之私而囤积财富,不仅会引来祸患,还会失去经商的初心。我经商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赚钱,更是为了让更多人能过上好日子,让国家能更富强。”他转头看向我,眼中满是真诚,“青林,你来自鲁国,见多识广,你说,若天下的商人都能诚信经营、互利共赢,天下会不会变得更太平?”
我心中一暖,正想回答,量子记录仪突然发出刺耳的警报——“时空锚点能量耗尽,返回通道开启倒计时10分钟”。我心中一紧,知道自己必须离开了。
“先生,”我走到猗顿面前,声音带着不舍,“晚生因考察盐业而来,如今学业已满,不得不返回鲁国。这些日子,承蒙先生教诲,晚生不仅学到了经商之道,更学到了为人之本。”我将量子记录仪中的芯片取出,递给他,“这是晚生记录的先生经商与造福百姓的过程,虽不知此物日后能否派上用场,却也是晚生的一点心意。”
猗顿接过芯片,看着这枚银蓝色的薄片,眼中满是好奇,却未多问,只是将它小心翼翼地放进腰间的皮囊:“青林,你聪慧过人,又心怀善念,日后定能有所作为。若你日后再到魏国,一定要来猗氏盐泽找我,我带你看遍我开辟的生意,尝遍草原的牛羊肉。”
他转身走到作坊旁,拿起一坛封装好的猗氏细盐,递给我,“这是我们盐场最好的盐,你带回去,也算留个念想。”
我接过盐坛,指尖触到粗糙的陶土,仿佛能感受到猗顿的温度与心意。
返回通道的光芒在我身边亮起,我最后看了一眼猗氏盐泽——盐池波光粼粼,作坊炊烟袅袅,猗顿正站在盐池边,与盐工们说着什么,阳光洒在他身上,宛如一尊守护百姓的雕像。
“先生保重!”我高声喊道,然后被卷入了通道。
再次睁开眼时,我正躺在“中国古代商业文明溯源工程”的实验室里,控制台显示“猗顿·商业文明模块数据补充完成”。
我打开量子记录仪,猗顿的每一次决策、每一次创新、每一次善举,都清晰地保存在里面。
那坛猗氏细盐,被我妥善保管在工程博物馆,成为了镇馆之宝。
后来,我根据在猗氏盐泽的经历,重新修订了“猗顿商业思想”的解读模块,加入了“诚信为本、多元发展、回馈社会”的核心观点,还制作了“虚拟商道体验”环节——让观众通过量子技术,模拟猗顿改进制盐工艺、组建商队、拓展牛羊产业的过程,亲身体会他超前的商业思维与高尚的商业品德。
我还将那枚芯片的样式复刻出来,放在博物馆的猗顿展区,旁边标注着“战国初期,猗顿与时空访客青林的商道信物”。
如今,每当我走进博物馆,看到那坛保存完好的猗氏细盐,就会想起猗氏盐泽的波光,想起作坊的炊烟,想起猗顿在盐池边说的那句“以商富国,以商利民”。
猗顿或许没有留下传世的着作,可他开创的规模化商业运作模式、产业多元化布局与诚信经营的理念,却如同一颗种子,在中华商业文明的土壤中生根发芽,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商人。
我无法改变猗顿在历史中的轨迹,无法让他的商业思想在战国时期得到更广泛的传播,无法让更多人在当时就理解“商业造福社会”的意义。
但我可以用自己的方式,让更多人记住,猗顿不仅是一位富可敌国的盐商,更是一位伟大的商业先驱——他用智慧与诚信,搭建起跨越各国的商业网络,用产业多元化的布局,开创了古代商业的新模式,用回馈社会的善举,诠释了商人的责任与担当;让更多人知道,猗氏盐泽旁的他,用一生的实践,创造了商业的奇迹,也为中华商业文明注入了“诚信、创新、利他”的灵魂,这份灵魂,穿越千年时光,依旧在指引着现代商业的发展方向,成为人类文明中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