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站起身,指着地图上的南昌:“朱宸濠的老巢在南昌,他带走了大部分兵力,南昌现在空虚。我们去袭南昌,他必然回援,安庆之围自解。而且,南昌的百姓早就不满朱宸濠的暴政,我们只要打出‘为民平叛’的旗号,百姓定会支持我们。”
他顿了顿,又拿出心鉴:“心鉴也显示,南昌的民心所向是‘平叛’,而非‘归顺’。这不是我一人的判断,是民心的选择。”
将领们还是犹豫,王阳明却不再多言,直接下令:“明日一早,兵分三路,偷袭南昌!”
我跟着他一起出发,路上看见他一边赶路,一边写书信,让随从送到各个州县,号召百姓一起反抗朱宸濠。有个士兵不解地问:“大人,我们兵力不如叛军,为什么还要让百姓参与?”
王阳明停下马,看着远处的村庄:“打仗靠的不是兵力,是人心。朱宸濠叛乱,是为了自己的野心,百姓苦不堪言;我们平叛,是为了让百姓过上安稳日子,民心自然在我们这边。就算没有兵力,只要有百姓支持,我们就赢了一半。”
我看着他坚定的眼神,突然想起心鉴上的“民心所向”——原来他早就看透了这一点,心鉴只是帮他确认了自己的判断。
第三天清晨,我们终于到了南昌城外。王阳明让士兵们在城外竖起“为民平叛”的大旗,又让会说南昌话的士兵对着城里喊话,说只要百姓打开城门,就保证他们的安全。城里的百姓果然响应,没过多久,就有人悄悄打开了城门。
我们顺利进入南昌,没费多少力气就占领了宁王府。朱宸濠听说南昌被袭,果然放弃安庆,带兵回援。王阳明早就料到他会回来,在鄱阳湖设下埋伏。
决战那天,鄱阳湖上风浪很大,叛军的战船又大又笨,根本灵活不起来。王阳明站在船头,手里拿着心鉴,指针在“东北”方向闪着绿光。“下令,用火攻!”他大声喊道。
士兵们立刻点燃火把,往叛军的战船扔去。风助火势,叛军的战船很快就烧了起来,士兵们纷纷跳船逃生。朱宸濠看着自己的战船被烧,气得哇哇大叫,却一点办法都没有。
就在这时,心鉴突然发出强烈的绿光,王阳明脸色一变:“不好!朱宸濠要突围!”他赶紧下令,让士兵们把叛军的退路堵住。没过多久,就看见朱宸濠的坐船想往东边逃,却被我们的战船围了起来。
最终,朱宸濠被活捉,叛军也全部投降。从他起兵叛乱到被平定,刚好35天。
庆功宴上,将领们都在夸王阳明用兵如神,他却只是淡淡一笑,把心鉴放在怀里:“这不是我的功劳,是民心所向。若不是百姓支持,若不是士兵们奋勇杀敌,就算我有再好的策略,也赢不了这场战争。”
我看着他,突然想起之前的疑问:“大人,您有了心鉴,为什么还要那么辛苦地写书信、调兵粮,甚至亲自去冒险?直接用心鉴给出的策略不就行了?”
王阳明拿起酒杯,轻轻抿了一口:“心鉴能给我信息,却给不了我人心。就像你有了地图,若不亲自去走一走,永远不知道路上有什么坑洼;若不跟百姓聊一聊,永远不知道他们真正需要什么。我要的不是‘赢’,是让百姓真正过上安稳日子,是让这天下不再有叛乱。这不是心鉴能做到的,得靠我们一步一步去做。”
我这才明白,他的第二个秘密,不是心鉴,而是他“知行合一”的智慧——他从来没有把心鉴当成“万能钥匙”,而是把它当成辅助自己判断的工具,用自己的行动去践行“致良知”,去赢得民心。
接下来的几天,王阳明忙着安抚南昌的百姓,处理叛军的后事,每天都忙到深夜。我有时候会帮他整理书信,看见他在信里写:“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心里突然懂了——他平定的不只是宁王的叛乱,更是人们心中的“野心”和“贪婪”。
有天晚上,我坐在驿馆的院子里,看着天上的月亮,突然想家了。我摸了摸口袋里的能量收集器,它居然自己亮了起来,屏幕上显示着“时空通道即将开启,是否返回2077年”。
“要走了?”王阳明不知何时站在我身后,手里拿着个竹牌,上面刻着“致良知”三个字。
我点点头,心里又激动又舍不得:“大人,谢谢您让我见证了这一切。我终于明白,您能35天平定叛乱,靠的不是心鉴,是您的智慧和民心。”
他笑了笑,把竹牌递给我:“这个送给你。不管在哪个时代,‘致良知’都很重要。知道什么是对的,就去做;知道什么是错的,就别做。这比任何‘未来科技’都管用。”
我接过竹牌,紧紧攥在手里,眼泪有点忍不住:“大人,我会记住您的话,也会记住‘知行合一’。”
能量收集器的光越来越亮,形成了一道光柱。我朝王阳明挥挥手:“大人,再见了!”
“再见,青林。”他也朝我挥手,眼神里满是温和,“回去后,好好生活,好好做事。”
等我再睁开眼睛,发现自己正趴在书桌上,《传习录》还摊在面前,台灯的光刚好照在“知行合一”四个字上。我摸了摸口袋,里面放着那个竹牌,还有能量收集器,屏幕上显示着“已安全返回2077年”。
我把竹牌放在书桌上,旁边是拿破仑的能量收集器和华盛顿的自由徽章。看着这三样来自不同时代、不同人物的礼物,我突然明白了穿越的意义——不是为了见证“奇迹”,而是为了明白,不管是科技、设备,还是心鉴,都只是辅助工具。
真正能创造奇迹的,是人的智慧、勇气和对正义的追求。
后来我查了《明史》,发现王阳明平定宁王叛乱的过程,跟我亲眼所见的一模一样——袭南昌、解安庆之围、鄱阳湖决战,每一步都充满了智慧。
历史书上没有写时空心鉴,只写了他“用兵如神”“深得民心”。
我知道,这才是真正的历史——不是靠科技创造的奇迹,而是靠一个人用自己的智慧和行动,践行“致良知”,赢得民心的结果。
现在,那个竹牌就放在我的书桌上,每当我遇到困难、犹豫不前的时候,就会拿起它,想起王阳明说的“知行合一”——知道什么是对的,就勇敢去做;知道自己的目标,就一步一步去实现。
窗外的阳光照进来,落在竹牌上,“致良知”三个字显得格外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