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林看着桌上的木条,心里也犯了嘀咕。不用按顺序,随便拼都能卡上?这也太难了吧?
那天晚上,青林躺在床上,还听见木工房里传来“咔嗒、咔嗒”的声音,是鲁班在试拼木条。他翻来覆去睡不着,脑子里全是那些木条和凹槽的形状。
第二天早上,青林醒得很早,一出门就看见鲁班坐在木工台前,眼睛里满是血丝,手里却拿着个完整的木方块,脸上带着笑。
“阿林,你看!”鲁班把木方块递给他,“成了!我昨晚试了一夜,终于做出来了!”
青林接过木方块,入手沉甸甸的,是黄杨木的质感。他试着把方块拆开,分成了六块木条,每块木条上都有不同的凹槽和凸起。然后他随便拿起一块,往另一块上拼,“咔嗒”一声,竟然卡上了!他又换了块,还是能卡上!没一会儿,就把木方块拼好了。
“太神奇了!”青林忍不住喊了出来,“不管怎么拼,都能卡上!”
鲁班笑了,揉了揉熬红的眼睛:“昨晚我看着院里的辘轳,突然想明白了。辘轳的轴和桶,不管怎么转,都能扣在一起,是因为它们的形状能互相卡住。我就试着把木条的凹槽和凸起,做得像辘轳的轴和桶一样,互相咬合,这样不管怎么拼,都能卡上了。”
青林看着鲁班,心里满是敬佩。原来这个看似简单的木方块,是他从辘轳上得到的启发!在未来,发明创造靠的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可鲁班靠的,是对生活的观察,是一次次的尝试和琢磨。
那天下午,邻居家的孩子听说鲁班做了个新玩意儿,都跑来看。鲁班把木方块递给孩子们,孩子们你争我抢地拼起来,有的按顺序拼,有的随便拼,没一会儿,都拼好了。孩子们笑得特别开心,拿着木方块在院子里跑,嘴里喊着:“真好玩!再也不会散了!”
鲁班坐在门槛上,看着孩子们的背影,脸上露出了满足的笑。他手里拿着块剩下的黄杨木,轻轻摩挲着,嘴里念叨着:“要是这玩意儿能让孩子们多乐呵一会儿,也值了。”
青林看着他的样子,突然觉得鼻子有点酸。他见过未来的玩具,有会飞的无人机,有能说话的机器人,可没有一个像这个木方块一样,透着股温暖的巧劲儿。这个木方块,没有复杂的结构,没有先进的技术,却凝聚着鲁班对孩子们的心意,对生活的热爱。
接下来的几天,鲁班又做了几个木方块,送给了街坊邻居家的孩子。孩子们都特别喜欢,每天都拿着木方块在巷子里玩,巷子里满是孩子们的笑声。
有天,一个外地来的商人路过巷子,看见孩子们玩的木方块,觉得很新奇,就找到鲁班,想花高价买几个。鲁班却摇了摇头,笑着说:“这玩意儿不是用来卖钱的,是给孩子们玩的。你要是喜欢,我送你一个,你拿回去给家里的孩子玩。”
商人愣了一下,接过木方块,感慨地说:“公输先生,您的手艺好,人品更好。这玩意儿看着简单,却比那些金器玉器还珍贵。”
鲁班只是笑了笑,又拿起刨子,开始刨一块新的黄杨木。他说:“木头是死的,人是活的。做木头活儿,不能只想着赚钱,得想着怎么让用的人开心。要是做出来的东西没人喜欢,再值钱也没用。”
青林站在旁边,看着鲁班刨木头的背影,心里突然明白了什么。在未来,人们总是追求更先进的技术,更复杂的结构,却忘了发明创造的初心——不是为了炫耀,不是为了赚钱,是为了让生活更美好,让人们更快乐。
就在青林以为自己会在墨翟巷待很久的时候,时空穿梭仪的预警信号突然在他脑海里响起。他知道,自己该走了。
离开的前一天晚上,青林坐在木工房里,看着鲁班做木方块。鲁班的动作很熟练,没一会儿,一块黄杨木就变成了六块木条,拼在一起,就是一个完整的木方块。
“阿林,你明天就要走了吧?”鲁班突然开口,手里的动作没停。
青林愣了一下,点点头:“先生,您怎么知道?”
鲁班笑了笑,把拼好的木方块递给青林:“你这孩子,虽然跟着我做活,可眼神里总有股不属于这里的东西。这个给你,就当是个念想。以后不管到了哪里,看见它,就想想咱们在墨翟巷的日子。”
青林接过木方块,入手温热,是鲁班手心的温度。他看着木方块上的凹槽和凸起,突然觉得鼻子一酸,眼泪差点掉下来。
“先生,谢谢您。”青林哽咽着说,“谢谢您教我怎么看木头,怎么做人。”
鲁班拍了拍他的肩膀,笑着说:“不用谢。做人跟做木头活儿一样,得踏实,得用心。不管以后做什么,都要记得这个道理。”
第二天早上,天还没亮,青林就拿着鲁班送他的木方块,站在了时空穿梭仪的坐标点上。他回头看了一眼墨翟巷,巷子里很安静,只有木工房里还亮着灯——鲁班应该又在刨木头了。
白光闪过,青林的意识被拉回了时空研究院。他站在实验室里,手里还攥着那个木方块,黄杨木的质感还在,上面的凹槽和凸起清晰可见。
实验室里的同事围了过来,七嘴八舌地问他这次穿越的情况。青林却没说话,只是把木方块放在实验台上,打开了记录设备。
他写道:“东周,墨翟巷,见公输班。其为人朴实,善观生活,以辘轳为引,制木方块六枚,无钉无粘,随意拼接皆可合,名‘鲁班锁’。
公输班制锁,非为牟利,非为扬名,仅因邻家子戏耍时木散而哭,欲制一物令其久乐。其选木必择干透之黄杨,凿榫必留三分余地,每试每改,通宵不寐,终成此锁。
余来自未来,见惯纳米之技、智能之械,初不解公输班为何耗时耗力制此拙物。后见孩童持锁而笑,见公输班观之而喜,方知其巧不在技,在情——对生活之情,对人之情。
公输班言:‘做木头活儿,得想着怎么让用的人开心。’此言如醍醐灌顶。未来之发明,多求快求新,却忘其本。若失却对生活之观察,对人之关怀,纵有万钧之技,亦难成真正之巧物。
此次穿越,非为录史,实为悟‘巧’。巧不在利,不在名,在用心观察,在真心待人,在从生活里找答案。
鲁班锁虽小,却藏大智。此智,非未来之科技所能替代,亦非时光之流逝所能磨灭。”
写完这些,青林关掉记录设备,拿起实验台上的鲁班锁。他轻轻拆开,又慢慢拼好,“咔嗒”一声,锁合在一起,像从未分开过。
实验室里的灯光照在鲁班锁上,黄杨木的纹理透着温暖的光。
青林看着它,突然想起了墨翟巷的阳光,想起了鲁班刨木头的“刺啦”声,想起了孩子们拿着鲁班锁奔跑的笑声。
他知道,这次穿越带回来的,不只是一个古老的木方块,还有一份对生活的热爱,一份对初心的坚守。
这份东西,比任何先进的技术都珍贵,比任何复杂的发明都重要。
青林把鲁班锁放在自己的办公桌上,旁边放着时空穿梭仪的控制板。
他想,下次穿越的时候,一定要再去看看鲁班,看看他又从生活里琢磨出了什么新玩意儿,看看墨翟巷的孩子们,是不是还在玩着那个温暖的木方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