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转身在地球仪上比划:“月亮绕地球转,其实是在不断下落,只是下落的弧度刚好和地球的弧度一致。就像你扔石头,扔得越快,石头飞得越远,要是快到一定程度,它就永远掉不下来了——这就是卫星的原理!”
青林听得目瞪口呆。三百多年前的人,居然凭着脑子就想出了卫星轨道的原理?他下意识摸出手机,屏幕上还存着国际空间站的照片。要是把这个给牛顿看,他会是什么反应?
真正让青林见识到牛顿“疯狂”的,是他研究万有引力的那段日子。
为了验证引力和距离平方成反比,牛顿几乎魔怔了。他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对着开普勒的行星运动数据算得昏天黑地,桌上的算草纸堆得比人高。有次青林进去送面包,发现他居然在啃书页——这人专注起来能忘了吃饭。
“木星的卫星轨道偏心率是0.048,土星是0.056……”牛顿嘴里念念有词,手指在纸上飞快滑动,“根据第三定律,周期平方和半径立方成正比,这说明引力确实和距离平方成反比!”他突然抓住青林的手,眼睛里全是血丝,“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天上的星星和地上的石头,遵循着同一个规律!上帝创造的世界,是用数学写的!”
青林被他的激动感染了。他想起课本上说,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后,人们才第一次明白,宇宙不是混乱的,而是有迹可循的。这种认知上的革命,比任何具体发现都更震撼。
但革命总伴随着争议。皇家学会里有人嘲笑牛顿的理论“太抽象”,还有个叫胡克的科学家说万有引力的想法是他先提出的。每次听到这些,牛顿就会把自己关起来,闷头改进实验。
“他们说我的望远镜色差太严重。”一天晚上,牛顿把青林叫到院子里,指着架奇怪的金属管子,“所以我造了这个——用反光镜代替透镜,你看,这样就不会有颜色偏差了。”
他调好望远镜对准月亮,青林凑过去一看,吓得差点坐地上——月球表面的环形山清晰得像就在眼前,比他用天文软件看的还清楚。这就是反射式望远镜的雏形?三百多年前的工艺,居然能达到这精度?
“下个月我要去伦敦,把这个献给国王。”牛顿的语气里带着点骄傲,“让那些质疑我的人看看,理论不是空想,是能做出实物的。”
在牛顿身边待了半年,青林渐渐摸清了这位天才的“另一面”。他不光研究物理,还会对着炼金术士的笔记发呆;他能算出彗星轨道,却搞不懂人际关系,跟皇家学会的人吵起架来像个孩子;他甚至还研究过《圣经》里的密码,说能算出世界末日的时间。
“你不觉得矛盾吗?”有次青林忍不住问,“又信上帝,又信科学。”
牛顿正在煮化学试剂,烧杯里咕嘟咕嘟冒着泡。“上帝创造了世界,但他不会每天都来摆弄这个世界。”他慢悠悠地说,“就像钟表匠造了钟,上了发条,就让它自己走了。我们搞科学,就是想弄明白这钟表是怎么造的。”
他指着窗外的星空:“你看那些星星,几百年前就在那儿转,以后还会转下去。它们的运动能用公式算出来,这本身就是上帝的智慧。”
青林突然明白,为什么牛顿能在那么多领域都有突破。他不是把科学和信仰对立起来,而是把它们当成探索同一真理的两条路。这种思维方式,比任何具体的公式都更珍贵。
离别的那天来得很突然。青林正在帮牛顿整理《光学》的手稿,实验室的蓝光毫无征兆地在墙角炸开。他知道,该回去了。
“怎么回事?”牛顿警惕地看着那团光,手里下意识地抓起棱镜。
“我该走了,先生。”青林的声音有点发颤,“谢谢您这段时间教我的东西。”
牛顿皱着眉:“你要去哪?你的算术很好,留在剑桥帮我吧。”
青林指了指那团越来越亮的光:“我来自很远的地方,得回去了。”他掏出手机,犹豫了一下,还是递给牛顿,“这个给您,算是……算是谢礼。”
牛顿接过手机,对着光摆弄半天:“这是什么?镜子?可里面怎么有会动的图画?”屏幕上正好在播放火箭发射的视频,巨大的推进器喷出火焰,直冲向天空。
“这是几百年后的东西。”青林看着他的眼睛,“用的是您发现的原理——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还有万有引力。人类靠这些,把东西送上了您计算过的轨道。”
牛顿的手猛地抖了一下,手机差点掉在地上。他盯着屏幕里的火箭,又抬头看青林,嘴唇动了半天,才挤出一句:“真的……做到了?”
“真的。”青林点点头,“您的公式,您的理论,改变了世界。”
蓝光越来越盛,青林的身体开始变得透明。他最后看了一眼牛顿,那个站在历史转折点上的男人,正举着手机,对着天空喃喃自语,眼镜片后的眼睛里,闪着和当年看棱镜时一样的光。
再次跌回实验室时,青林怀里还揣着片牛顿送他的棱镜碎片。机器屏幕上显示着定位坐标,旁边自动生成了段文字:1687年,剑桥,见证牛顿完成《原理》关键推导。
桌上的披萨已经发霉了,但青林顾不上这些。他打开电脑,翻出牛顿的照片——还是那副乱糟糟的样子,只是眼神里多了些他见过的执着。课本上那些干巴巴的定理突然活了过来:F=a不再是公式,而是牛顿蹲在地上看铁球摆动的背影;万有引力定律不再是文字,而是他对着算草纸熬红的眼睛。
青林拿起那块棱镜碎片,对着阳光举起。彩虹般的光斑投在墙上,和三百年前剑桥实验室里的那片一模一样。他突然明白,真正的天才从来不是课本里的符号,而是那些敢相信“星星和石头遵循同一规律”的人,是那些用一生去证明“世界可以被理解”的人。
手机震了一下,是条推送:詹姆斯·韦伯望远镜发现新的系外行星,轨道计算基于牛顿力学模型。
青林笑了笑,把棱镜碎片小心地收进盒子。
有些东西,确实能跨越时空,一直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