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网游竞技 > 未来星空记 > 第293章 不速之客

第293章 不速之客(2 / 2)

青林刚想编个理由,恩格斯已经把黑面包切好端过来:“先别说这个,卡尔,你肯定没吃早饭。”他把一大半面包推到马克思面前,自己只留了一小块,“我昨天让人去买了你喜欢的奶酪。”

马克思也没客气,拿起面包就着奶酪吃起来,边吃边翻自己带来的手稿:“弗里德里希,你看我这段关于剩余价值的分析,是不是比上次更清楚了?”

恩格斯立刻凑过去,两人头挨着头,手指在稿纸上划过。马克思语速很快,时不时停下来咳嗽,恩格斯就耐心等他喘匀了气,再接过话头补充几句。青林坐在旁边,看着他们讨论得热火朝天,突然觉得有点感动——课本里说恩格斯为了支持马克思写作,放弃了自己的研究,去经营父亲的工厂,原来不是夸张。

“这里,你用‘劳动异化’这个词,我觉得可以再解释得通俗点。”恩格斯指着其中一页,“工人读不懂太复杂的术语,我们要让他们明白,自己的劳动到底被谁拿走了。”

马克思点点头,拿起笔就要改,手却突然抖了一下,钢笔在纸上划出一道歪线。他皱了皱眉,把笔放下,捂着胸口轻轻喘气。

“又不舒服了?”恩格斯立刻扶住他的肩膀,语气里带着担忧,“跟你说过别这么拼命,你不听。”

“没事,老毛病了。”马克思摆摆手,“再把这章改完就好。”

“不行,今天必须休息。”恩格斯把他手里的笔抢过来,语气不容置疑,“稿子我来改,你去躺会儿。”他转头对青林说,“你陪我看着他,我去弄点热茶。”

马克思无奈地笑了笑,对青林说:“他总是这样,比我还操心我的身体。”

“看得出来,你们关系很好。”青林由衷地说。

“我们认识快二十年了。”马克思望着窗外,眼神变得悠远,“那时候我在巴黎,他来看我,我们聊了三天三夜,发现彼此对这个世界的看法竟然一模一样。后来我被驱逐出境,是他一直帮我,不光是钱,还有思想上的支持。”他拿起桌上的一本手稿,“没有他,就没有《共产党宣言》,更不会有《资本论》。”

正说着,恩格斯端着热茶进来,听到这话瞪了马克思一眼:“又说这些,没有你,我那些想法也只是空想。”他把茶杯递给马克思,“趁热喝,这是我托人从德国带来的草药。”

青林看着他们一来一往,突然明白课本里说的“超过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是什么意思。不是客套的寒暄,不是虚伪的吹捧,是真的把对方的事业当成自己的使命,把对方的痛苦当成自己的煎熬。

下午的时候,恩格斯要去工厂处理事务,临走前给了青林一把钥匙:“你就在这里待着吧,别乱跑,伦敦的治安不太好。桌上有书,你可以随便看。”

他走后,马克思又拿起了手稿,但没看几行就放下了,对青林说:“你不是研究历史吗?我给你看样东西。”他从书架最底层抽出一个盒子,里面是一沓信,信纸已经泛黄,边角卷了起来。

“这是我和弗里德里希的信,从1844年开始,写了快二十年了。”马克思拿起一封信,指尖轻轻拂过字迹,“那时候我们经常分开,只能靠写信交流想法。有时候一封信要走半个月,等得人心焦。”

青林拿起一封信,上面的德文他不太认识,但能看出字迹很潦草,像是急着写完寄出的。马克思在旁边翻译:“这封是他在曼彻斯特写的,说他爸爸逼他去工厂,他觉得很痛苦,但想到能支持我写作,就觉得值了。”

另一封信上的字迹工整些,马克思说:“这是我在布鲁塞尔写的,那时候我生了病,他寄来钱和药,还在信里骂我不懂得照顾自己,其实我知道,他比谁都担心。”

看着这些穿越了时空的信件,青林突然觉得鼻子有点酸。他生活的2077年,人们用全息投影聊天,信息一秒就能传到地球另一端,可再也没有这样的友谊了——愿意为对方放弃自己的理想,愿意用二十年的时间陪对方完成一部着作,愿意在穷困潦倒的时候,把最后一块面包分给对方。

傍晚恩格斯回来的时候,手里提着个纸包,里面是块肉。“今天工厂发了点奖金,我们改善下伙食。”他笑着说,把肉递给闻声出来的马克思太太,然后走到桌前,拿起马克思改过的手稿看起来。

“这里改得好!”恩格斯指着其中一段,眼睛发亮,“这样工人就能看懂了!”

马克思笑了,脸上的疲惫好像都少了些:“还是你提醒得好。”

晚饭很简单,土豆炖肉,配着黑面包。恩格斯一个劲地给马克思夹肉,自己却吃土豆多。马克思太太跟青林说:“弗里德里希总是这样,自己省吃俭用,却总想着我们一家。去年燕妮生重病,都是他寄钱来请的医生。”

饭后,恩格斯坐在桌边改稿,马克思靠在沙发上看书,偶尔抬头插句话。煤油灯的光昏黄柔和,照在他们身上,像一幅安静的画。青林坐在角落里,看着这两个改变了世界的人,突然觉得他们离自己那么近——不是课本里冷冰冰的名字,是会为了稿子争论,会为了朋友担心,会在拮据的日子里分享一块肉的普通人。

深夜的时候,青林的定位仪突然亮了一下,屏幕上闪过一行字:“时空锚点稳定,即将返航。”他心里一紧,知道自己该走了。

他走到桌边,恩格斯还在改稿,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恩格斯先生,我该走了。”

恩格斯抬起头:“找到去处了?”

“嗯,我的同伴来接我了。”青林含糊道,“谢谢您收留我。”

“不客气。”恩格斯笑了笑,“如果你以后还研究历史,记得多关注那些被遗忘的工人和农民,他们才是真正推动历史的人。”

马克思也走过来,握住他的手:“欢迎你以后再来,虽然我知道这可能是告别。记住,无论时代怎么变,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和友谊,永远是最宝贵的。”

青林点点头,眼眶有点热。他转身推开门,外面的月光正好,巷子里静悄悄的。他回头看了一眼,那扇窗户里的灯光还亮着,两个身影凑在一起,不知道还在讨论着什么。

一阵白光闪过,青林感觉自己又被卷入了漩涡。再次站稳时,已经回到了实验室,仪器发出嗡嗡的低鸣,同事们围过来:“青林!你去哪了?定位仪显示你消失了十二个小时!”

青林没说话,只是摸了摸口袋,那里空空的,没有恩格斯给的钥匙。但他知道,有些东西已经刻在了心里——莱茵河畔的鹅卵石路,面包店的香气,昏黄灯光下的手稿,还有两个男人之间,比钻石还坚硬的友谊。

后来,青林在整理实验数据时,发现定位仪的存储卡里多了一张模糊的照片。照片上是19世纪的伦敦小巷,路灯下站着两个身影,高个子的正给矮个子披上外套,背景里的窗户亮着温暖的光。

他把照片打印出来,贴在自己的办公室墙上。每次研究遇到瓶颈,看到这张照片,他就会想起恩格斯说的话:“重要的不是我们个人能做什么,而是我们能一起做什么。”

或许这就是科幻的意义吧——穿越时空,不是为了改变过去,而是为了找回那些被我们遗忘的,最珍贵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