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林的指尖在全息屏上划过最后一道数据流时,实验室的应急灯突然开始频闪。
公元2247年,上海天文台的深层档案库里,这份标记着“明万历三十五年”的《农政全书》手稿扫描件正呈现出诡异的量子活性——纸张纤维的光谱分析显示,其中混有微量的反物质同位素,而徐光启批注的墨痕在高倍放大下,竟组成了一组完整的猎户座星图。
“警告,时空锚点异常波动。”机械音在密闭空间里回荡。
青林看着手稿上“甘薯十三胜”的标题,那些宋体字突然像活过来般扭动,墨色的笔画渗出荧蓝的光,在空气中勾勒出螺旋状的能量场。三天前,他在整理明末科技文献时发现了这份手稿的异常,碳十四测年显示其确为1607年所书,但纸张中的硅基晶体结构却不属于任何已知地球文明。
当他试图提取晶体样本时,整座档案库突然被卷入白光。
再次睁眼时,青林发现自己趴在一片潮湿的田埂上。
秸秆摩擦着脸颊,带着泥土与腐殖质的气息——这触感过于真实,绝非全息模拟。
他挣扎着起身,防护服的外置装甲已多处崩裂,手腕上的量子通讯器显示着乱码,唯有一行坐标恒定不变:万历三十五年,上海县,徐家农庄。
“此乃何物?”
温润的男声在身后响起。
青林转身,看见一个身着藏青色道袍的中年人正蹲在田垄边,手里捏着块半透明的晶体,正是他从档案库带出的样本。
那人面容清癯,眉宇间带着书卷气,目光却锐利如刀,落在青林破损的防护服上时,没有丝毫讶异,反而像在审视一件精密的仪器。
他指尖的晶体正发出与手稿相同的荧蓝光晕,映得周围的稻穗都泛着奇异的光泽。
“晚生青林,自……远海之外而来。”
青林艰难地调整着语序,注意到对方腰间的玉佩——那和田玉的纹路与星图的螺旋结构完美吻合,“先生是?”
“徐光启。”中年人站起身,将晶体递还给他,指尖的温度透过防护服传来,竟让通讯器的乱码稳定了一瞬,“看足下装束,倒像是利玛窦先生说过的‘星外来客’?”
青林的呼吸停滞了。徐光启?《农政全书》的编纂者,明末“西学东渐”的先驱?史料记载他“博通古今,学贯中西”,却从未提及他与外星文明有过接触。更让他震惊的是,对方手中正拿着一本摊开的《几何原本》,拉丁文的扉页上,利玛窦的签名旁画着个小小的星图,与通讯器显示的坐标完全一致。
“先生可知这晶体的来历?”青林握紧发烫的样本,发现晶体内部的气泡正在按某种规律运动,像极了行星的轨道。
徐光启引他走向田边的草棚,棚下的木桌上摆满了奇奇怪怪的物件:有标注着刻度的青铜日晷,有装着各色种子的玻璃瓶,还有一个正在转动的齿轮装置,齿轮边缘的刻痕竟是二进制代码。“三年前,有星石坠于松江府,裂开后便是此物。”他指着青林手中的晶体,“石内有书,非纸非帛,能映出星斗运行之迹。某与利先生共读三月,方解其一二,知此物关乎‘万物生长之理’。”
青林凑近那齿轮装置,发现其传动比精确到小数点后四位,转动时产生的能量场恰好能加速旁边豆苗的生长。这哪里是农具,分明是台简易的量子加速器。他突然明白,《农政全书》里那些超越时代的农学理论——比如“土脉历时代而异,种性随水土而分”——或许根本不是经验总结,而是基于外星科技的生态模型。
“青林先生请看。”徐光启掀开草棚角落的麻布,露出一片整齐的菜畦。畦中种着的甘薯叶片泛着金属般的光泽,根系在透明的陶土盆里舒展,根须末端竟有微光闪烁。“此乃吕宋番薯,寻常栽种需四月方熟,然用星石之能催生,月余便可收获。”他拿起小铲挖起一株,块根切开的截面呈现出螺旋状的纹路,与晶体内部的气泡轨迹如出一辙。
青林的便携式分析仪突然发出蜂鸣。检测结果显示,甘薯的dNA链中嵌入了一段人工合成的碱基序列,这段序列能吸收特定频率的宇宙射线,将其转化为生物能——这是典型的星际作物改造技术。徐光启口中的“星石之能”,实则是可控核聚变的能量辐射。
“先生就不惧此等作物有违天常?”青林想起历史上对“奇技淫巧”的排斥,徐光启的大胆实在超乎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