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网游竞技 > 未来星空记 > 第221章 蒸湘汇处的文脉

第221章 蒸湘汇处的文脉(2 / 2)

老者打量了他一番,眼里带着审视:“远方来的?是来求学的?”

“是想看看先生们如何讲学。”青林实话实说。

老者笑了笑,侧身让他进屋:“既然来了,就一起听听吧。学问这东西,不怕人看,就怕人不问。”

屋里已经坐了十几个年轻人,围着一张长条木桌,桌上摆着几本翻得卷了边的经书。青林找了个角落坐下,听老者讲解“学而时习之”的道理。他讲得深入浅出,时不时举些渔民、农夫的例子,让那些枯燥的字句突然有了生气。

“先生,”一个年轻人问,“您说读书是为了做官,可我们这些寒门子弟,就算读好了书,也未必有机会啊。”

老者放下手里的书卷,看着窗外的雨:“读书未必是为了做官。就像这石鼓,立在河边千百年,不也没求过什么吗?但它就在那里,为过路人遮风挡雨,为渔夫标记浅滩,这就是它的用处。读书也是这样,就算做不了官,至少能明白事理,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这就够了。”

青林听得入了迷。他想起后世那些宏伟的书院建筑,想起“学达性天”的匾额,却没想到最初的“石鼓书舍”,是这样在一间瓦房里,用最朴素的道理滋养着年轻的心灵。

雨停后,老者带着青林在书舍里转了转。除了那间讲学的屋子,还有一间用来藏书的小房,里面摆着十几个木箱,装着从各地搜集来的经书。“这些书来之不易,”老者抚摸着一个木箱,“有的是我年轻时从长安带回来的,有的是过往的举子留下的,还有几本,是用两担米从一个破落秀才手里换来的。”

青林看着那些被小心包裹的书卷,忽然明白文化的传承从来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就是这样一本本搜集,一句句讲解,一代代传递,像湘水一样,看似平缓,却有着穿石破岩的力量。

在太平兴国二年的石鼓书舍待了三个月,青林的时空装置又一次震动。这次他有了准备,紧紧抓住身边的一棵松树——强光闪过,再睁眼时,眼前的景象再次变了。

书舍变成了真正的书院。朱漆的大门,飞翘的屋檐,院子里铺着青石板,墙角种着几株桂树。门口的木牌换成了石刻的“石鼓书院”,字体苍劲有力。几个穿着儒衫的先生正站在院子里,指挥着工匠挂一块新的匾额。

“青林兄,你可算来了!”一个熟悉的声音响起,青林回头,看见那个太平兴国二年的书童——如今已是鬓角染霜的中年人,正笑着朝他走来,“快来看,朝廷赐的匾额到了!”

青林走到门口,看见那块红底金字的匾额上写着“石鼓书院”四个大字,旁边还有一行小字:“景佑二年,御笔亲题”。

景佑二年。他终于来到了这个关键的年份——正是在这一年,宋仁宗赐额石鼓书院,使其与白鹿洞、岳麓等书院并列为天下名院。

“朝廷派来的使者明天就到,”中年人,也就是现在的书院山长,激动地说,“这可是天大的荣耀!当年我跟着先生创办书舍时,怎么也想不到有一天能得到陛下的认可。”

青林看着工匠们小心翼翼地将匾额挂在门楣上,阳光照在金字上,晃得人睁不开眼。院子里的学生们都穿着整齐的襕衫,脸上带着自豪的神色。有几个老工匠正在修补石鼓上的刻字,他们说要让这块石头永远陪着书院。

“其实,有没有赐额,书院都是书院。”山长忽然感慨道,“当年先生说,学问就像这湘水,不因为有人夸就多流,没人夸就少流。现在陛下赐了额,我们更要好好教书,不能辜负这份信任。”

青林点点头。他想起唐代石鼓嘴的那个读书郎,想起太平兴国二年的那间瓦房,想起那些被小心收藏的书卷。朝廷的赐额固然是一种认可,但真正支撑着石鼓书院走过百年的,是那种“不求闻达,但求传承”的初心。

使者到来那天,整个衡州城都轰动了。知州带着官员们来到书院,百姓们围在门口,想看看御赐的匾额是什么样子。使者宣读了圣旨,赞扬石鼓书院“教化有方,文风蔚然”,然后亲手将一本《九经》赠予书院。

山长领着师生们跪拜谢恩,起身时,青林看见他眼里闪着泪光。仪式结束后,山长拉着青林走到石鼓旁,抚摸着那些被岁月磨平又重新刻上字的痕迹:“你看这石头,唐代有人在上面题字,宋代有人在上面讲学,将来还会有更多人来这里。它就像个见证,看着我们这些读书人,怎么把这点文脉传下去。”

青林看着眼前的景象:飞檐斗拱的书院,红底金字的匾额,捧着经书的学生,围观的百姓,还有那块沉默了千年的石鼓。他忽然明白了石鼓书院真正的历史——它不是从景佑二年的赐额开始的,也不是从太平兴国二年的书舍开始的,而是从唐代元和五年,第一个在石鼓上读书的人开始的;是从那些为了一卷书甘愿付出两担米的人开始的;是从那个说“读书未必为做官”的老者开始的。

时空装置又在震动,这次青林知道,自己该离开了。他没有告诉任何人,只是在一个清晨,最后看了一眼石鼓书院。学生们正在晨读,声音朗朗,像湘水的波涛;先生们在廊下踱步,讨论着学问;那块御赐的匾额在朝阳下闪闪发光,而不远处的石鼓,依然沉默地立在河边,看着这一切。

白光闪过,青林回到了自己的时代。他站在石鼓书院的游客中心里,看着墙上的历史年表:“唐元和五年,雏形渐成;北宋太平兴国二年,正式建院;景佑二年,获赐额……”旁边的大屏幕上播放着书院的3d复原图,从唐代的茅草屋到宋代的书院,再到今天的样子,一幕幕闪过。

游客们在拍照留念,导游在讲解着书院的历史。青林走到窗边,看向远处的石鼓和交汇的湘水蒸水。河水依然流淌,石鼓依然矗立,只是上面的刻字又多了几重。

他忽然觉得,自己不是穿越了时空,而是顺着一条文脉,走过了它的前世今生。那些在不同时代见过的人——唐代的读书郎,宋代的老者,太平兴国二年的书童,景佑二年的山长——他们其实从未离开,他们的声音、他们的信念,都融进了这书院的一砖一瓦,融进了这河水的一涨一落,融进了每一个来这里求学的人心里。

离开时,青林买了一本《石鼓书院志》。翻开第一页,是那首着名的《石鼓书院诗》,其中有一句:“蒸湘合流处,石鼓据要津。”他忽然明白,这里不仅是地理上的要津,更是文脉上的渡口,千百年间,无数求知的船只从这里启航,又将新的收获带回这里,让这颗唐代埋下的种子,长成了庇荫后世的参天大树。

车窗外,湘水的波光一闪而过,像极了青林在北宋太平兴国二年见过的那次日落。有些东西,果然是永远不会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