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技术,交换种子。”晶体球释放出更多的蓝光,在青林面前构建出立体模型,“我们能利用土星的氢聚变技术,为你们提供近乎无限的能源;作为交换,我们需要你们携带晶体种子,前往其他有潜力的行星系。”
模型中显示出一种米粒大小的晶体颗粒:“这是我们的生殖细胞,能在零下200c到零上150c的环境中存活,遇到合适的介质就会开始演化。就像当年我们的母星做的那样。”
青林的心跳开始加速。可控核聚变是人类梦寐以求的技术,而对方的要求,本质上是让人类成为星际播种者。这听起来像是科幻小说里的情节,却真实地发生在他眼前。
“为什么选择我们?”
“因为你们是碳基生命中,少数同时具备星际航行能力和强烈探索欲的种族。”晶体球的光网变得柔和,“我们观察到你们的战争和破坏,但也看到你们对宇宙的向往,对生命的珍视。这和我们的播种者理念一致。”
就在这时,远处的光环突然剧烈震颤,晶体球的光网瞬间黯淡下去:“警告!检测到高能量天体接近!是你们太阳系的彗星群!”
青林抬头,看见无数拖着长尾的彗星正穿过土星轨道,它们的引力场干扰了光环的稳定结构,无数冰晶开始脱离轨道,朝着飞船砸来。
“它们的彗尾会破坏生态系统的能量平衡!”晶体球的声音第一次出现波动,“我们的防御系统需要集中能量,无法同时保护你们的飞船!”
青林看着屏幕上急速逼近的彗星群,又看了看周围闪烁的冰晶植物。他突然想起出发前,导师在送行时说的话:“宇宙的法则不是征服,是共生。每个文明都是宇宙的孩子,彼此扶持才能走得更远。”
“我们帮你!”青林立刻对陈默喊道,“启动飞船的引力场发生器,我们可以用反重力屏障偏转小彗星!”
“可是燃料只够支撑四十分钟!”
“足够了!”晶体球的声音传来,“我们会同步调整光环的旋转频率,形成共振屏障。你们的反重力场能填补我们的防御缺口!”
青林立刻返回驾驶舱,手指在控制台上飞舞。“星尘号”的引擎发出轰鸣,一道无形的力场从船体展开,像一只巨大的手掌,将那些直径小于百米的彗星碎片轻轻推开。而在光环的另一侧,无数晶体球同时升空,它们的光网连接在一起,形成一道横跨千公里的蓝色屏障,挡住了大型彗星的冲击。
撞击产生的光芒照亮了整个土星环,青林透过舷窗,看见冰晶植物在能量冲击下剧烈闪烁,却没有崩溃——它们在吸收彗星带来的物质,将破坏转化为养分,就像地球植物在野火后更加繁茂。
四十分钟后,最后一颗彗星掠过土星轨道。当一切恢复平静时,青林发现光环的颜色变得更加深邃,那些螺旋冰晶上的光脉更加明亮,仿佛经历了一场洗礼。
晶体球缓缓降落在飞船前方,光网中投射出一段复杂的公式:“这是氢聚变的稳定参数,包含我们三亿年的研究成果。作为谢礼,我们还为你们的飞船补充了能量,足够你们返回地球。”
青林将公式存入数据库,然后从实验室取出一个特制容器:“这里面是地球的种子,有小麦、松树、蓝藻……它们代表了我们星球的生命多样性。希望有一天,能在宇宙的其他角落看到它们的身影。”
晶体球吸收了容器,光网闪烁出柔和的光芒:“我们会将它们编入播种目录。当你们的文明具备星际殖民能力时,欢迎再来这里,看看共同守护的播种场。”
青林点点头,他知道这可能是几百年后的事,但此刻,两个不同星系的文明已经建立了跨越光年的约定。
“星尘号”缓缓驶出土星环,青林回头望去,那些冰晶结构正在重新排列,形成一个巨大的螺旋图案,像是在宇宙中竖起的灯塔。他突然明白,土星环的神秘,不在于它的美丽,而在于它是生命的证明——证明即使在最严酷的环境中,生命也能找到延续的方式,证明宇宙中并不孤单。
归途的旅程中,青林一直在研究那个聚变公式。他发现其中不仅包含技术参数,还隐藏着一段星图,标注着数十个适合播种的行星系坐标。而在星图的最后,有一行用人类文字写下的话:
“生命的意义,在于让宇宙变得更加热闹。”
三个月后,“星尘号”降落在地球的航天中心。当青林走出舱门,面对无数媒体的闪光灯时,他没有立刻公布发现外星文明的消息——那需要时间准备,需要让人类做好迎接宇宙邻居的心理准备。
他首先公布的,是可控核聚变的稳定参数。这个消息震惊了全世界,能源危机的解决仿佛就在眼前。而在新闻发布会的最后,青林展示了一张照片:土星环在阳光照射下,呈现出螺旋状的光晕,像一枚巨大的宇宙指纹。
“这张照片告诉我们,宇宙中还有很多奇迹等待发现。”青林看着镜头,目光坚定,“而人类,已经准备好成为奇迹的一部分。”
深夜,青林坐在实验室里,再次调出那张星图。他知道,从他握住那些冰晶的那一刻起,人类的命运就已经和那个遥远的播种场紧密相连。或许在未来的某一天,会有地球的宇航员踏上某个遥远的行星,发现那里既有土星的晶体植物,也有来自地球的参天大树,它们在陌生的阳光下,共同谱写着新的生命乐章。
而这一切的起点,是土星环上那场跨越硅基与碳基的相遇,是两个文明对生命最朴素的尊重与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