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人员正在演示,摇动旁边的把手,扑翼机的翅膀真的上下扇动起来,银膜被风吹得嗡嗡响。青林想起光斑里的画面,突然发现这翅膀扇动的频率有点眼熟——跟他刚才看到的客机发动机转速,换算成翅膀扇动的话,竟然差不多。
\"您看这翅膀的角度,\"青林指着扑翼机的机翼,\"是不是有点像现在飞机的襟翼?\"
操作机器的老师傅点点头:\"小伙子懂行啊?去年有个波音公司的工程师来,说这翅膀的弯曲度,和他们最新款客机的机翼气动布局几乎一样。达·芬奇当年没风洞,不知道怎么算出来的。\"
青林翻开笔记,找到达·芬奇写的一段话,用手机翻译出来:\"翅膀上缘应比下缘更弯曲,这样空气流过时会更快,产生向上的力。\"他突然想起初中物理课上讲的伯努利原理,这不就是飞机能飞起来的基本道理吗?
展厅的灯光突然闪了一下,扑翼机的翅膀停在半空。老师傅骂了句脏话,说是电压不稳。就在这时,青林手里的放大镜又亮了,光斑投在扑翼机的翅膀上,银膜上突然映出很多细小的线条,像电路图一样,顺着翅膀的纹路蔓延。
\"这是...\"青林凑近看,那些线条竟然和他手机里存的飞机机翼结构图重合了。更奇的是,银膜上的小孔开始发光,每个光点都对应着机翼上的一个受力点,和现在飞机设计时的应力分布图一模一样。
\"快看!\"旁边有人喊了一声。青林抬头,发现扑翼机的影子投在墙上,影子的翅膀竟然变成了客机的形状,正在缓慢爬升。他赶紧举起放大镜,光斑里的画面也变了——达·芬奇站在机翼下,手里拿着尺子量银膜,旁边站着个穿白大褂的人,举着个平板电脑,两人说着什么,虽然听不见,但看表情像是达成了共识。
\"小伙子,你这放大镜哪买的?\"刚才的老头凑过来看,\"挺别致的。\"
青林这才注意到放大镜的边框上,除了原来的拉丁文,还多了行小字,是意大利文:\"密码不止于物,更在于心。\"他突然想起达·芬奇笔记里的一句话:\"我画的不是机器,是让万物飞翔的道理。\"
离开展厅时,天已经有点暗了。青林坐在教堂广场的长椅上,翻着笔记里达·芬奇的解剖图——画的是人类的手臂肌肉,旁边标着\"收缩时拉力相当于30磅\"。他突然想起刚才看到的扑翼机,摇动把手需要的力量正好是30磅。
\"原来他是在模仿人体的力量啊...\"青林自言自语。他掏出手机,查到达·芬奇当年解剖过的手臂肌肉样本,现在保存在佛罗伦萨大学的博物馆里,检测发现肌肉纤维的韧性,和他设计的弓弦材料完全一致。
广场上的鸽子又飞了起来,绕着教堂的穹顶转圈。青林看着它们翅膀扇动的样子,突然明白达·芬奇为什么要观察那么多鸟类——不是要模仿它们的样子,而是要找到让东西飞起来的根本道理。就像现在的飞机,虽然长得不像鸟,但飞行的基本原理,和达·芬奇当年琢磨的,其实是一回事。
他在笔记的最后一页画了个简单的图:来的飞行器,像个大圆盘。然后在旁边写了句话:\"密码一直在那儿,只是我们换了不同的钥匙。\"
写完把笔一放,青林发现夕阳的光透过放大镜,在最后一行字上形成个小小的光斑。光斑里,他好像看到达·芬奇正对着他笑,还比了个手势,像是在说\"继续加油\"。
广场上的钟响了,晚上七点。青林把笔记和放大镜收好,站起身往旅馆走。路过一家模型店,橱窗里摆着各种飞机模型,从达·芬奇的扑翼机到最新的太空飞船,一个比一个先进。他突然觉得,这些模型其实就是一把把钥匙,一代代人拿着它们,解开一个又一个关于\"飞翔\"的密码。
走在石板路上,青林想起达·芬奇手稿里的一句话:\"我无法创造世界,但能理解它的规则。\"他摸了摸口袋里的笔记,感觉像是握住了一只跨越五百年的手,这只手正拉着他,继续往前探索那些还没解开的密码。
天上的航迹云慢慢散开,和教堂的穹顶融在一起,像一幅慢慢展开的画。青林抬头看了一眼,觉得达·芬奇要是能看到这一幕,肯定会拿出画笔,把这现代的翅膀和古代的圆顶,一起画进他的笔记里。毕竟,万物的密码,从来都不怕时间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