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多给钱?”青林不解。
“你看那面墙。”沈万三指向挂着的绸缎,“最好的云锦要织三个月,若是织工不用心,错一个花纹就全废了。”他忽然压低声音,“我给的工钱高,他们就不会偷工减料,更不会把手艺传给别家——这叫‘留人先留心’。”
这分明是现代的“绩效考核”!青林看着织工们专注的神情,突然明白沈万三为什么能垄断高端丝绸市场——他懂得“人力资本”的价值。
那日傍晚,青林跟着沈万三去拜访苏州知府。路上经过阊门,只见两岸商铺林立,甚至有“二十四小时营业”的酒肆。“这些铺子有一半是我的,”沈万三笑道,“但我只收三成租金,剩下的让他们多雇些人——人有活干,有钱赚,才会买我的绸缎、吃我的酒,我的生意才能更红火。”
青林怔住了。这简直是“循环经济”的古代版!现代经济学里的“乘数效应”,沈万三竟用大白话讲透了:你让别人赚钱,别人才会让你更赚钱。
财富背后的“密码本”
沈万三的书房里,最显眼的不是金银玉器,而是满墙的账簿。他抽出其中一本递给青林,上面记着密密麻麻的数字:“这是去年的流水,你能看出什么?”
青林翻到“支出”一页,发现最大的开销不是采买货物,而是“疏通河道”。“您花钱修河?”
“不修河,船怎么行?”沈万三指着地图,“我修了苏州到杭州的运河段,商船通行快了两天,光节省的船夫工钱就够修三次河了。”他忽然问,“你说的那个‘远方’,做生意也讲这个?”
青林想起现代的“基础设施投资”。政府修公路、建机场,企业才能更好发展——原来古今的财富逻辑相通:先有“渠”,才有“水”;先有“路”,才有“财”。
更让青林震撼的是沈万三的“风险意识”。他在南京、扬州、泉州各设了一个仓库,每个仓库都储备着三个月的粮草和白银。“万一哪年闹灾,船走不了,这些就能救急。”沈万三说,“做生意就像撑伞,晴天要想着雨天。”
这简直是古代的“风险对冲”!青林忽然明白,真正的财富密码从来不是“赚快钱”,而是“稳得住”——就像现代企业的现金流管理,抗风险能力才是长久之道。
洪武六年的冬天,朱元璋要修建南京城墙,沈万三主动提出承担三分之一的费用。青林跟着他去工地监工,见他不仅运来最好的砖石,还请了徽州的工匠来砌墙。
“这墙要修得比皇宫还结实。”沈万三摸着刚砌好的砖缝,“皇上要的是脸面,我给足了脸面,以后我的船过长江,谁还敢刁难?”
青林想起史料里“沈万三助筑都城”的记载,以前总觉得是他炫富,此刻才懂这是最高明的“政治经济学”:财富要和时代需求结合,才能真正扎根。
但沈万三并非一味迎合。有次户部想让他垄断食盐买卖,他却婉拒了:“盐是百姓刚需,我若独占,必遭怨恨。做生意要留三分余地,太满了会溢出来。”
青林忽然想起现代的“企业社会责任”。真正的大商人,懂得财富不能只装进自己口袋,还要兼顾社会——这不是道德绑架,而是生存智慧:你让社会安稳,你的财富才安稳。
除夕夜,沈万三的家宴很简单:四菜一汤,和寻常百姓家差别不大。席间,他给每个雇工的孩子发了压岁钱,看着孩子们的笑脸,他对青林说:“我小时候穷得没饭吃,知道没钱的苦。现在有钱了,就想让更多人不用受那份苦——你说,这算不算财富?”
青林望着窗外漫天飞雪,突然懂了。沈万三的财富密码,最后一页写的不是“算计”,而是“人心”。现代社会讲“共同富裕”,不也是这个道理吗?财富若只为一人所有,不过是堆数字;若能让更多人受益,才会变成活水,源源不断。
穿越时空的回响
粒子对撞机的能量即将耗尽时,青林站在苏州的码头上。沈万三来送他,手里拿着一本新抄的账簿:“这是我总结的生意经,你带着吧——不管到哪,道理都是一样的。”
青林接过账簿,又把投影仪里的贸易路线图拷贝到一块防水的羊皮上:“这个给您,或许以后用得上。”
沈万三看着羊皮上精准的航线,忽然笑道:“我知道你不是寻常人。但不管你来自哪,记住:财富就像江水,堵是堵不住的,要学会疏导它、引导它,让它流到该去的地方。”
蓝光闪过的瞬间,青林最后看到的,是沈万三站在船头的身影,他身后的船队正扬帆起航,驶向更辽阔的海洋。
回到实验室时,青林手里的账簿变成了一缕青烟,但那些数字和道理却刻在了脑子里。他打开电脑,在文档里写下:
“沈万三的财富密码,其实很简单:
1.流动产生价值——让货物、资金、人才动起来;
2.共赢创造循环——你好,我好,大家好;
3.根基决定高度——修渠、铺路、稳根基;
4.人心即是财富——让更多人受益,财富才会生长。”
窗外的月光照在屏幕上,青林忽然想起沈万三说的那句话:“做生意就像行船,既要懂水性,也要识风向。”而这“水性”与“风向”,不就是亘古不变的财富规律吗?
或许,真正的穿越不是空间的跨越,而是在不同的时空里,发现那些永恒的智慧。就像沈万三的账簿里藏着的,从来不是金银,而是让世界更繁荣的密码——这密码,古人懂,今人懂,未来的人,也一定会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