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威和薛师对视一眼,都微微点头。此子心性沉稳,倒是个可造之材。
离开偏厅,陈强回到自己房间。他摊开《龟甲功》册子,目光落在那些描述感应气息、运转周天的文字上。传统的路径似乎被堵死了大半,但他并没有绝望。
根骨劣等,神意强大。这条路别人走不通,不代表他走不通。他还有噬源珠。或许,他需要找到一种能充分发挥神意优势,并能利用噬源珠特性的方法。
他将册子合上,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怀中那颗温凉的石珠。未来的路,看来要自己摸索着走了。
根骨检测的结果,让陈强更加明确了自身的处境。传统的武道之路对他而言确实艰难,但这并未让他气馁,反而激发了他另辟蹊径的决心。他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龟甲功》的修炼上。
这本基础功法,核心在于通过特定的呼吸法和桩功姿势,引动气血,打熬筋骨,最终在体内蕴养出一丝内息真气。对根骨佳者,这是水到渠成;对根骨劣者,则如同逆水行舟。
陈强没有盲从册子上的描述。他先是花了半天时间,反复研读册子上的图文,将每一个呼吸的节奏、气息的流转路径、每一个桩功姿势的细节和发力要点都理解透彻。他发现,这《龟甲功》的呼吸法,本质上是一种通过控制膈肌和肋间肌运动,来调节胸腔腹腔压力,进而影响血液循环和神经兴奋度的技巧。而桩功姿势,则是为了调整骨骼排列和肌肉张力,创造特定的力学结构,使气血能够更有效地冲击和温养某些特定部位。
理解了原理,他再开始实践。他不再急于求成地去追求那虚无缥缈的“气感”,而是将注意力集中在身体本身。
他站在房间中央,按照册子上的图示,摆开“龟伏式”。这个姿势要求含胸拔背,沉肩坠肘,双膝微屈,重心下沉,如同老龟匍匐。他仔细调整着身体的每一个角度,确保脊柱中正,关节放松,主要肌群处于微绷而非僵硬的“待机”状态。然后,他开始配合“长息法”,吸气时意想气息沉入丹田(小腹位置),呼气时均匀缓慢,感受腹部和肋骨的起伏。
起初,姿势别扭,呼吸难以协调,不是憋气就是喘不上气。但他有足够的耐心。他将其视为一种精密的身体操控训练。每次练习,他都像调试一台精密仪器一样,细微地调整着姿态和呼吸的配合。哪里肌肉过于紧张,就尝试放松;哪个关节角度不对,就微微调整;呼吸的深浅、快慢,也根据身体的反馈不断微调。
他不再去空想什么“气流”,而是真切地去感受:呼吸时胸腹的起伏,血液流动带来的温热感,肌肉维持姿势时的酸胀感,以及重心变化带来的平衡感。他将强大的“神意”——那份远超常人的精神专注力和感知力——完全用于洞察和调控自身的生理状态。
一天,两天……进展依然缓慢,按照册子说法,资质普通者一月内也应能初感气机,但他毫无所觉。不过,他也能清晰感觉到一些变化:下盘更稳了,呼吸变得更绵长深沉,身体的协调性和控制力有所提升。这至少证明练习是有效果的,是在切实地强化体魄。
这天夜里,他照常练习后,盘坐在床上休息,手中握着那颗噬源珠。珠子温凉,一如既往。他回想起薛师所说的“神意强大”,又想到噬源珠能吸收怪物能量的特性。一个念头浮现:既然内力本质也是一种能量,噬源珠能否帮助他感知甚至引导这种能量?
他尝试着,在练习龟甲功呼吸法时,分出一部分心神,沉入怀中那颗噬源珠。他不再试图去“感应”体内那微弱得几乎不存在的气感,而是将意念集中在噬源珠上,想象着自己的呼吸节奏与珠子的某种韵律同步。
起初并无异样。但当他持续了约一炷香的时间,精神高度集中时,他隐约感觉到,怀中的噬源珠似乎极其轻微地“动”了一下,仿佛一颗沉睡的心脏极其缓慢地搏动了一次。与此同时,他按照龟甲功路线进行呼吸时,身体内部,尤其是几个册子上标注的关键窍穴附近,产生了一种极其微弱的、不同于以往酸胀感的“流动感”,虽然转瞬即逝,但却清晰可辨!
陈强猛地睁开眼,看着手中的噬源珠,心中震动。这不是册子上描述的气感,更像是一种……共鸣?是噬源珠放大了他自身气血运行时产生的微弱生物能量场,让他得以“感知”到了?
他不敢确定,但这无疑是一个全新的方向。或许,他无法像根骨好的人那样直接产生和操控内力,但可以借助噬源珠这种奇物,以一种更“直观”的方式,去“观察”和“引导”自身的能量运行?
接下来的日子,陈强调整了修炼方法。他依然刻苦练习《龟甲功》的桩功和呼吸,将其作为打熬体魄的基础。但同时,他每天会抽出固定时间,手握噬源珠,进行那种深度的精神同步练习,试图捕捉和放大那种微妙的能量流动感。
这个过程极其耗费心神,每次练习完都头脑发胀,但那种对自身内部状态的“洞察力”却在缓慢提升。他虽然依旧没有练出所谓的内息,但对身体的控制,尤其是发力时气血的调动,却似乎有了一丝难以言喻的进步。
这天下午,刘威把他叫去。“练了几天功,感觉如何?过两天有趟短镖去临县送批药材,你跟着去,路上也能历练历练。”
“是,镖头。”陈强应道。他知道,真正的考验,即将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