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我和闺蜜在古代杀疯了 > 第164章 晨钟引客与旧卷新声

第164章 晨钟引客与旧卷新声(1 / 2)

凉州城的晨雾还没散尽时,西域文化馆的铜钟已经敲了七下。楚昭站在馆前的石阶上,看着波斯少年指挥伙计们将新到的展品搬下车——是些从楼兰壁画拓下来的纺织纹样,用西域的彩线绣在素白的绢布上,晨光透过薄雾照上去,像撒了把碎金。

“楚兄,你看这匹‘五星纹’锦,”波斯少年展开一匹丈长的绢布,上面用金线绣着北斗七星的图案,与月牙泉看到的星象隐隐呼应,“是楼兰故地的绣娘照着壁画复原的,说要送给文化馆当镇馆之宝。”

兰珠正蹲在台阶下,教楚明辨认展品标签上的字。孩子手里拿着支小毛笔,在纸上歪歪扭扭地写着“楼兰”二字,笔尖的墨汁滴在青石板上,晕开个小小的黑点,像颗落在地上的星子。“慢点写,”兰珠握着他的手,“‘楼’字的木字旁要写得稳,就像楼兰的佛塔,根基要扎在土里。”

小石头背着个半旧的书箧从街角跑过来,书箧上还沾着些尘土,显然是刚从驿站赶来。“楚大哥,兰珠姐,”他喘着气打开书箧,里面是几本线装的册子,“李老先生昨晚整理星图时,发现了本夹在《西夏历法》里的小册子,是位元朝的守陵人写的,里面提到了‘影源织锦’的法子!”

楚昭接过册子,纸页已经脆得像枯叶,墨迹却依旧清晰:“……以星砂为经,驼毛为纬,守陵人之血为染,织成的锦缎能映出过往影像,比忆镜壁更便携……元至正年间,曾为商队织过‘商道全图’,后随商队沉没于黑风口的沙暴中……”

“织锦能显影?”兰珠惊讶地睁大眼睛,“那岂不是比影源碎片更方便?”

“可惜法子已经失传了。”小石头翻到最后一页,上面画着个复杂的织机图样,却只有半张,“后面的页被虫蛀了,只留下‘需以七星贯昴之夜的露水调和染料’这一句。”

正说着,沈知言带着位穿青布长衫的中年人走过来。那人手里捧着个紫檀木盒,眉眼间带着股书卷气,看到楚昭,拱手作揖:“在下周明远,是江南织造局的匠人,听闻贵馆有楼兰织锦的拓片,特来请教。”

楚昭请他进馆坐下,波斯少年端来新沏的花茶。周明远打开木盒,里面是块巴掌大的残锦,上面的纹样与刚到的“五星纹”如出一辙:“这是祖上流传下来的,据说当年曾为朝廷织造过影源织锦,可惜技艺早已失传。看到贵馆的拓片,才知根源竟在楼兰。”

兰珠突然指着残锦的边缘:“你看这里的线头,颜色比别处深些,会不会就是用星砂染的?”

周明远凑近了看,果然发现线头里混着些银沙似的颗粒:“极有可能!江南的老匠人说过,上等的染线要加‘天精’,莫非就是星砂?”

楚昭想起月牙泉的星影:“下个月就是‘七星贯昴’,我们可以试试复原织锦的法子。李老先生说那天的露水最有‘星气’,正好用来调和染料。”

接下来的日子,文化馆的后院成了临时织坊。周明远带来的织机占了大半的地方,波斯少年从西域运来的彩线堆成了小山,兰珠和楚明则跟着李老先生收集星砂——是从归墟烽燧的石缝里刮下来的,闪着细碎的银光。

楚昭每日除了照看馆内的展品,就去后院帮忙。他的手指因常年握刀而有些粗糙,却意外地适合穿线,周明远常说:“楚兄这手艺,不去江南当织工可惜了。”

开织前一夜,楚昭在整理那位元朝守陵人的册子时,发现虫蛀的页角里夹着片残破的织锦,上面用金线绣着个小小的“守”字,与父亲留下的玉佩上的字一模一样。“原来守陵人也参与过织锦,”他将残片递给兰珠,“这‘守’字,或许就是织锦显影的关键。”

“七星贯昴”之夜,后院的织机前挤满了人。周明远握着织梭,兰珠负责递线,楚昭站在一旁,准备在关键时刻将星砂与血的混合物涂在织锦上。李老先生带着小石头和楚明,用琉璃镜收集月光,滴进盛着染料的瓷碗里,碗里的液体顿时泛起淡淡的金光。

织梭在经纬间穿梭,像只飞舞的银蝶。当最后一根金线穿过“守”字的最后一笔时,楚昭将混合物轻轻涂在织锦边缘。月光透过天窗照下来,织锦突然亮起柔和的光,上面的五星纹渐渐活了过来,化作条流动的星带,里面映出元朝商队的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