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九章挥师西向
李元昊被弑、西夏内乱的消息,如同投入滚油的火星,瞬间点燃了杨延昭心中酝酿已久的惊世计划。他没有丝毫犹豫,更不给汴梁任何反应和掣肘的时间,以雷霆万钧之势,悍然打出了“吊民伐罪,平定西夏”的旗号!
定州与庆州两地的行营,如同上紧了发条的战争机器,以前所未有的效率疯狂运转起来。杨延昭以陕西路经略安抚使(虽卸任,但檄文仍用此名义)和北疆行营都部署的双重身份发布的讨逆檄文,如同雪片般飞向西夏边境,飞向大宋各路州府,也以最快的速度被抄送汴梁枢密院。
檄文辞藻犀利,义正言辞,痛斥西夏弑君乱政,祸国殃民,宣称大宋身为天朝上国,秉持仁义,绝不能坐视藩属内乱,黎民涂炭,故“奉天讨逆,吊民伐罪”,欲助西夏“拨乱反正”,恢复秩序。檄文最后,更是直言“此乃千载一时,廓清寰宇,永绝西顾之良机”!
与此同时,军事调动更是迅如闪电。
杨延训在接到命令后,仅用三日,便集结了原“西凉铁骑”及从北疆本部紧急抽调的一万精骑,合计近两万骑兵,兵分两路。一路由他亲自率领,自横山故道而出,旌旗招展,直指西夏东南门户;另一路由其副将统领,自萧关北上,做出迂回包抄兴庆府的态势。铁骑奔腾,烟尘遮天,声势浩大,根本无需掩饰。
石普在鄜延路,范仲淹在环庆路,也同时接到了杨延昭的指令,开始大规模集结步卒,整顿军械粮草,摆出全力支援前线、随时准备大举进攻的架势。
王贵的“锐士营”更是倾巢而出,不仅将宋军大举调动的消息通过各种渠道散播得人尽皆知,更在西夏境内大肆渲染宋军“数十万大军压境”、“不日将踏平兴庆府”的恐怖氛围,极力夸大宋军的实力和决心,加剧西夏内部的恐慌与混乱。
杨延昭这一连串的组合拳,又快又狠,根本不给任何人喘息和思考的机会。当汴梁朝廷还在为李元昊之死的消息感到震惊,尚未就是否干预、如何干预西夏内乱达成一致意见时,杨延昭已经悍然将生米煮成了熟饭,把“挥师西向,平定西夏”这个既成事实,粗暴地摆在了整个天
消息传回汴梁,朝堂之上,瞬间炸开了锅!
“疯了!杨延昭这是疯了!”王钦若在相府内气得浑身发抖,将一份抄送的檄文狠狠摔在地上,“无诏擅兴大军,他眼里还有没有陛下!还有没有朝廷法度!此乃形同造反!”
他抓住“无诏擅动”这一点,试图给杨延昭扣上最大的罪名。
然而,这一次,响应他的人却少了许多。更多的官员,尤其是那些务实派和军中出身者,却被杨延昭这大胆至极的举动所震撼,甚至……隐隐感到一丝兴奋。
“王相此言差矣!”寇准再次挺身而出,他虽已年老,声音却依旧洪亮,“西夏内乱,国主被弑,此乃天赐良机!杨太师审时度势,果断出兵,正是为我大宋谋取万世之基业!檄文中言明‘吊民伐罪’,占尽大义名分!岂能拘泥于繁文缛节,而坐失此廓清西北之良机?若待西夏内乱平息,新主站稳脚跟,我大宋再想有所作为,难矣!”
“寇相所言极是!”兵部一位侍郎也出列附和,“杨太师用兵如神,麾下皆是百战精锐,如今西夏内忧外患,正是一举而定之机!若能趁此机会,即便不能尽灭西夏,也能拓地千里,使其元气大伤,数十年内再无南犯之力!此乃不世之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