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章 风雨如晦(2 / 2)

“至于礼部……”杨延昭嘴角泛起一丝冷笑,“回复他们,蕃部蛮夷,畏威而不怀德。些许赏赐,换其不为辽夏所用,保边境安宁,孰轻孰重,请诸公自酌。若觉不妥,亦可请朝廷派大儒前来,对这些化外之民宣讲《周礼》。”

这话已是带着明显的讥讽,直指那些只会空谈礼制、不明边情的朝臣。

杨延光一一记下,心中稍安,知道太师已有定计。但他仍不无忧虑:“六郎,如此应对,虽可暂保无虞,然长久下去,只怕……只怕陛下那边,误解更深啊。”

这才是问题的核心。所有的这些公文质询,背后都若隐若现地站着皇权的影子。若皇帝对杨延昭的信任持续流失,那么任何完美的应对,都可能被曲解为“跋扈”与“抗拒”。

杨延昭沉默了片刻,目光重新落回那跳跃的烛火上,映照着他棱角分明的侧脸。

“陛下的信任……”他低声重复了一句,随即抬眼看着杨延光,眼神深邃如渊,“不是靠辩解和退让能换来的。唯有让陛下,让这满朝文武都看清楚,离了杨延昭,离了这北疆十万将士,这大宋的北门,立刻便会烽烟四起,山河破碎!到那时,他们自然会权衡,是这点猜忌重要,还是这万里江山重要!”

他的策略依旧未变,甚至更加坚定——以无可替代的防御价值,来对抗所有的政治攻讦!这是一种阳谋,一种建立在绝对实力与功绩基础上的、近乎傲慢的自信!

“告诉王贵,”杨延昭对侍立一旁的王贵吩咐道,“让我们在辽境的人,‘帮’辽国的新贵们找点事情做。比如,让他们‘发现’一些西夏试图勾结辽国某些失意贵族的‘证据’。要让辽国边境,看起来不那么平静。”

他要适度地制造一些外部压力,提醒汴梁,北疆并非无事之地。

“另外,”杨延昭站起身,走到窗前,望着窗外连绵的秋雨,“让我们的人,将朝廷近日对北疆的种种‘关切’,以及北疆将士在如此境遇下依旧恪尽职守、枕戈待旦的情形,巧妙地散播出去。尤其是,要让那些关心边事的士林清流,和汴梁的百姓听到。”

他要利用舆论,将北疆置于一个“被委屈的忠臣”和“不可或缺的屏障”的位置上,争取更广泛的道义支持。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面对汴梁方面愈发密集的试探与无形的压力,杨延昭选择了最强硬,也最危险的应对方式——不妥协,不退缩,以事实和实力说话,甚至不惜主动营造外部紧张,来凸显自身价值。

这是一场豪赌。赌的是皇帝和朝廷最终会屈服于现实的边防压力,赌的是他杨延昭对北疆的掌控力与北疆军队的战斗力,足以让任何想要动他的人投鼠忌器。

鼎之轻重,已悬于一线。这场不见硝烟,却同样凶险万分的博弈,正在这秋雨绵绵的定州城内,激烈地上演着。